有關周瑜的文學作品中,以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影響最為廣泛。
為了塑造劉備陣營的正面形象,凸顯諸葛亮的智慧,將周瑜描寫為心胸狹窄、不能容人的反面人物,對許多史實進行了再加工。
如赤壁之戰主要是周瑜等東吳將領的功勞,諸葛亮并未直接參與,中卻將孔明借東風的情節作為火攻成功的關鍵;
草船借箭正史上是孫權的事跡,早期的《三國志平話》中借箭的人也是周瑜,中處理成因周瑜設計陷害諸葛亮而引發;
正史中劉備眼中的周瑜是器量廣大,中的周瑜卻是器量狹小,時刻不忘對劉備集團陰謀算計。
最后甚至被諸葛亮三氣而死,致使后世流傳下諸葛亮三氣周瑜的典故。
實際從赤壁之戰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主要在零陵一帶做后勤,和周瑜并沒有什么交集;
至于周瑜死后,前來吊唁的也是龐統,而不是諸葛亮,正史中并沒有臥龍吊孝一事。
諸如此類的諸多情節,是為了情節和主題需要的藝術加工,與史實不符。
在周瑜生前及去世之后,同時代的漢末三國人物在軍事、政治、藝術才能、人格魅力等各方面都對其進行過高度評價。
“出身世家漢靈帝熹平四年,周瑜出生于廬江郡舒縣,其家庭為世家大族。”
“高祖周榮曾任章帝、和帝兩朝尚書令,堂祖父周景、堂叔父周忠都曾官居太尉,父親周異曾擔任洛陽令。”
“周瑜長大后,身材高大、容貌俊美,且精通樂律。”
“中平六年,漢靈帝去世后,董卓專權,眾多州郡起兵討伐。”
“吳郡豪族孫堅也參加了討伐董卓的聯軍,臨行前將家眷安置到舒縣,周瑜因此結識了孫堅的長子孫策。”
“周瑜與孫策同年,兩人當時都是十四歲,很快就建立起了友誼。”
“周瑜讓出了家里的路南大宅給孫家居住,登堂拜見孫策的母親,兩家之間交往密切。”
“漢獻帝初平二年,孫堅與劉表作戰時身亡,年方十六歲的孫策成為繼承人。”
“興平二年,周瑜前去探望擔任丹楊太守的叔父周尚,此時孫策正決定脫離袁術,借兵三千欲返回故土江東發展,方要進入歷陽東渡長江,于是寫信給周瑜,邀請他共下江東。”
“周瑜收到信后,馬上帶領部曲家兵數千人奔赴歷陽,同時還帶去了大批舟船糧秣。”
“孫策大喜過望,對周瑜說吾得卿,諧也。”
“于是,周瑜與江東名士程普、張昭等人共同協助孫策,軍事行動進展非常順利,連續攻克橫江、當利、秣陵等地,打敗了笮融、薛禮,進而攻占湖孰,揚州刺史劉繇因此逃走。”
“當時孫策的軍隊已經發展到數萬人,在繼續東進之前,孫策認為以當前的軍事實力,去平定吳郡已經足夠,便請周瑜回去鎮守丹楊。”
“周瑜回到丹楊不久,袁術不愿孫策勢力發展過大,就派遣其弟袁胤取代了周尚擔任丹楊太守,于是周瑜只好跟隨叔父一起來到壽春。”
“建安三年,袁術賞識周瑜的才干,想任命他為手下將領。”
“此時周瑜已在袁術帳下三年,對袁術的眼光和性格非常了解,認為他最終不會有什么成就。”
“于是請求去離長江不遠的居巢做縣長,以尋找機會回江東,袁術同意了周瑜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