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居巢長的時候,周瑜結識了臨淮東城的豪族魯肅。”
“當時周瑜帶兵拜訪魯肅借糧,魯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便當即指了一囷相送。”
“周瑜因此認為魯肅非同常人,于是與魯肅結交,兩人發展出了深厚的友誼。”
“后來袁術想任命魯肅為東城長,魯肅也認為袁術不能成事,于是放棄了官職,攜帶家屬及輕俠少年一百多人,來到居巢,與周瑜結伴東渡。”
歐陽修:建安三年,周瑜回到江東,孫策非常高興,親自出城歡迎,授與周瑜建威中郎將的官職,還撥給兩千名步兵、五十名騎兵。
當時周瑜年方二十四歲,吳郡人皆稱之為周郎。
孫策一開始命周瑜鎮守牛渚,不久又改派為春谷長。
牛渚、春谷與周瑜家鄉廬江一水之隔,孫策的這兩次任命是考慮到周瑜家族在當地有影響力。
周瑜本人也有威信,想要以此來幫助自己招兵買馬、擴大力量。
建安四年,袁術病死,軍隊大多歸順了占據皖城的廬江太守劉勛。
孫策憂心劉勛成為第二個袁術,決定起兵攻打,于是拜周瑜為中護軍,兼任江夏太守。
十二月,孫策軍攻破皖城,俘獲劉勛家人及其部下的男女親族,其中橋公的兩個女兒大喬、小喬都是國色美人,于是孫策自納大喬,周瑜納小喬。
攻下皖城后,周瑜跟隨孫策接著進攻尋陽等地,打敗回師救皖的劉勛以及趕來救援的黃祖,平定豫章等地,實力大增。
戰爭結束后,孫策命周瑜鎮守巴丘,防范占據荊州的劉表東侵。
建安五年四月,孫策遇刺身亡,十八歲的弟弟孫權成為繼承人。
當時孫氏政權尚未鞏固,陣營中人心不定,周瑜帶兵趕來吳郡奔喪,擔任中護軍,和長史張昭一起把很多行程事務分管起來,全力輔助孫權。
當時孫權只有將軍的封號,眾人對他的禮節大都很簡單,只有周瑜采用君臣的禮節,以示對孫權的支持。
當時魯肅因為來江東以后沒有得到重用,也想要投奔別處。
周瑜引用東漢馬援的話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來告誡魯肅,認為孫權會是很有作為的領袖人物。
在周瑜的勸告下,魯肅打消了離開江東的念頭。
不久之后,周瑜把魯肅推薦給孫權,交談之后,孫權對魯肅的見識十分贊賞,由此開始重用。
建安七年,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后,下書命令孫權送人質入朝。
孫權便召集群臣會商,大臣們眾說紛紜,張昭、秦松等重臣猶豫再三,不能決斷。
周瑜堅決反對向曹操屈服,他認為,江東自然環境優越,交通便利,兵精糧多。
具備割據條件,完全不應該向曹操低頭,送去人質反而會陷入被動,受到曹操的鉗制,不如靜觀其變,以待天命。
周瑜的意見得到了孫權母子的一致贊同,孫權的母親還叮囑孫權說。
周瑜只比孫策小一個月,自己像看待兒子一樣看待周瑜,也希望孫權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