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是汝南富陂人,東漢末年,時逢戰亂;
呂蒙年少時南渡長江,投靠姐夫鄧當。
鄧當是殄寇將軍孫策的部將,多次率兵討伐山越人。
呂蒙十五六歲,就偷偷跟著鄧當去襲擊敵人。
鄧當看到后大驚,呵斥之后還是不能阻止他。
鄧當回來稟告呂蒙的母親,母親發怒要責罰呂蒙。
呂蒙表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貧賤的生活難以長期忍受,如果作戰立功,就能取得富貴。
母親聽了很心酸,就放了他。
“鄧當帳下一位官吏欺負呂蒙年少,常常奚落呂蒙,有一天這人見到呂蒙,又出言譏笑侮辱他。”
“呂蒙大怒,抽刀殺死那人,出逃躲到同鄉鄭長的家里。”
“后來呂蒙通過校尉袁雄出來自首,袁雄為了呂蒙向孫策求情;”
“孫策于是召見呂蒙,對他很器重,讓呂蒙留在身邊當侍從。”
“數年后,鄧當去世,張昭推薦呂蒙接替鄧當擔任別部司馬。”
“建安五年,孫策遇襲去世。”
“孫權掌管大事后,打算合并軍中兵力少而作用小的部隊。”
“呂蒙得知后,暗中賒購布料,為手下士兵制作統一紅色衣服和裹腿。”
“到了檢閱軍隊這天,呂蒙的隊伍列陣整齊,動作熟練,孫權見到后很高興,反而增加了呂蒙的兵馬。”
“呂蒙率部隨大軍進攻丹楊郡,所到之處都立下戰功,升任平北都尉,又兼任廣德縣長。”
“建安十三年,呂蒙又率部隨孫權征討黃祖,黃祖派遣都督陳就以水軍迎戰。”
“呂蒙受命指揮前鋒部隊,親自斬殺陳就,將士乘勝追擊,進攻城池。”
“黃祖聽說陳就被殺,棄城逃跑,被孫權部將馮則追上斬殺。”
“孫權論功行賞,認為作戰勝利,是因為呂蒙首先斬殺了陳就。”
“于是任命呂蒙為橫野中郎將,賜錢千萬。”
“同年十月,呂蒙又與周瑜、程普等與曹操大戰于赤壁,在烏林擊敗曹操,又進兵圍攻駐守南郡的曹仁。”
“不久,益州將領襲肅帶領人馬前來投奔,周瑜上表孫權建議把襲肅的軍隊轉給呂蒙。”
“呂蒙卻認為襲肅有膽略,而且大老遠來投奔,從道義上來講,不應該剝奪他的軍隊。”
“孫權認為呂蒙說得對,將軍隊還給了襲肅。”
“周瑜派甘寧前去攻打夷陵,曹仁分兵圍攻甘寧,甘寧見情勢危急,向周瑜求救。”
“眾將士認為士兵太少,不能分兵救援甘寧,呂蒙向周瑜、程普建議,留下凌統守衛城池,自己與周瑜等人前去救援甘寧。”
“呂蒙又建議周瑜再派三百人馬堵塞阻斷險峻道路,敵人逃跑可以繳獲他們的馬匹。”
“周瑜聽從呂蒙的意見,率領援軍趕到夷陵,擊敗敵人。”
“敵軍敗退逃走,途中遇到被堵塞的道路,只得丟下馬匹逃跑,周瑜領兵追擊,繳獲三百多匹戰馬。”
“至此孫吳軍隊士氣大振,北渡長江安營扎寨,大舉進攻江陵。”
“曹仁被迫撤退,周瑜攻占南郡,平定荊州。”
“戰后,呂蒙因功升任偏將軍,被任命為尋陽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