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杜預妻子是公主,符合刑法中八種減刑的條件,判定以侯爵贖其罪。”
“后來隴右的軍事情況和杜預分析策劃的完全一樣,當時朝廷上下都認為杜預有籌劃策略的才能。”
“泰始七年十一月,又值匈奴統帥劉猛舉兵反晉,占領并州西部及河東、平陽一帶,皇帝下詔讓杜預以散侯的身份在宮中出謀劃策,不久又拜為度支尚書。”
李白:杜預擔任度支尚書期間,石鑒從軍中回京師,報功不實,為杜預所彈劾,二人遂互相仇恨,雙雙被免官。
杜預以侯爵身份兼任原職,幾年后又被拜為度支尚書。
此后一直到咸寧四年,杜預一共擔任七年的度支尚書,提出的建議數不勝數。
杜預擔任度支尚書期間,上奏建議籍田和安邊政策,討論處理軍國要事。
又作人排新器,興建常平倉,定谷價,計算鹽運,制訂征收賦稅制度。
類似這樣內以利國外以安邊的建議有五十多條,都被皇帝采納。
泰始十年,武元皇后楊艷逝世。元皇后的陵墓將遷到峻陽陵。
按舊喪制,安葬以后,皇帝和群臣即可以脫孝服。
尚書上奏,認為皇太子也應脫孝服。
杜預提議皇太子應守古代喪制,服喪三年皇帝聽從了這個意見。
咸寧四年秋,兗豫諸州郡連降暴雨,西晉統治區域內大面積澇災,蝗蟲四起,杜預曾前后兩次陳述救災計劃。
這兩篇收在《晉書》中的奏章是后人研究晉代社會經濟狀況的重要文獻材料。
杜預在宮中七年,斟酌處理國家大事,不可勝數,受到朝野的贊美,號稱杜武庫是說杜預心中無所不有。
當時武帝秘密制訂了滅吳計劃,而朝臣議論多有不同意見,只有杜預、羊祜、張華與武帝意見相合。
羊祜病重時推薦杜預代替自己的職務,因而以本官假節關行平東將軍,兼征南軍司。
咸寧四年十一月,羊祜死后,杜預拜為征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賜給追鋒車和第二駙馬。
杜預到任后,修補甲兵,耀武揚威,選拔一支精銳軍隊,襲擊吳西陵督張政,大破張政軍,因有功增封三百六十五戶。
為了試探東吳防務虛實,他組織了幾百名勁卒乘船過江,偷襲東吳名將、西陵督張政的防地。
俘虜了很多敵軍,繳獲了大批軍資。
接著,他又用離間計,使東吳末帝孫皓撤換了張政,另派武昌監劉憲守備江防。
東吳江防部隊新易將領,上下離心,戰斗力更加削弱。
杜預見時機已經成熟,便在咸寧五年幾次上表晉武帝,請求立即出師伐吳。
在上表中,他詳細分析了東吳的內政和軍備情況,批駁了朝中一些大臣認為伐吳之舉勝負難以預料、還是不要輕舉妄動的觀點。
他說,現在東吳孫皓殘暴無能,朝政昏暗,臣下離心,士無斗志,敗亡的征兆已十分明顯。
目前出師定能穩操勝劵,勞師敗績的可能僅有百分之十。
古人云兵貴神速,如果不立即出兵,遷延時日不但貽誤戰機,而且計劃難免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