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皓一旦怖而生計,整修城池,加強江防,那時出兵就為時已晚,更加艱難了。
晉武帝認可了杜預的意見,決心立即出兵伐吳。
“咸寧六年正月,杜預率大軍向江陵進發,命部將率兵沿長江西上,配合出巴東沿江東下的王鉉水軍連克數城。”
“又遣將率八百精兵,乘黑夜渡過長江,偷襲樂鄉。”
“他命士兵多插旗幟,虛張聲勢,沿山放火,設疑兵以擾亂東吳軍心。”
“乘駐屯樂鄉的東吳都督孫歆與王溶交戰之機,杜預又命在樂鄉城外設下伏兵。“”
“當孫歆戰敗逃回樂鄉城時,晉軍隨東吳敗兵混入樂鄉城中,生俘了孫歆。”
“軍中頌揚杜預是以計代戰一當萬,乘勝利形勢,杜預命大軍進攻江陵,一鼓而破。”
“江陵攻克以后,各路晉軍主將會集江陵舉行軍事會議,商討進軍滅吳之策。”
“賈充、茍勖等大臣認為不可能在短期內攻破東吳,時疫將起,應等冬季再戰。”
“也有人認為正值夏暑,江水上漲,不宜大舉進兵。”
“杜預反駁了這些看法,指出晉軍初勝,軍威大震,立即東下必勢如破竹。”
“江陵會議后,杜預向南進軍中,斬殺和俘獲東吳將領、地方官吏一百三十多人。”
“杜預持節進行安撫,任命長吏,安定秩序。”
“沿江東進的晉軍,所到城邑,吳軍皆降。”
“兵臨城下之日,吳主孫皓投降,東吳滅亡。”
“至此,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實現了全國統一。”
“杜預因功進封當陽縣侯,增加食邑至九千六百戶,其子杜耽也受封為亭侯,食邑千戶,更賜杜預八千匹絹。”
“讓他繼續鎮守襄陽。杜預回鎮以后,屢次向司馬炎陳述自己的家族世代為吏,認為武功不是自己擅長的,請求退職,但不被朝廷允許。”
“全國統一后,杜預致力于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工程,造福當地百姓。”
“他主持在今河南境內修建了一條灌溉渠道,引滍水、淯水灌溉沙地旱田1萬多頃,公私受益,百姓大悅,尊稱他為杜父。”
“他還主持在江陵與巴陵之間修建了一條長達一千多華里的漕渠,引漢水支流夏水注入,與湘水連接起來,不但減少了漢水下游洪水的威脅,更重要的是便利了南北交通。”
“當時江南地區流傳著后世無叛由杜翁,孰識智名與勇功的歌謠,就是百姓對他文治武功的贊頌。”
“晉武帝太康五年底,在朝野享有盛譽的杜預特進、司隸校尉。”
“但他在赴任途中不幸染病,行至鄧縣去世,終年63歲。”
““晉武帝深為痛惜,下詔追贈他為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號成。”
“杜預逝世之后,家人遵照他的臨終遺囑,效法春秋時期鄭國的執政名臣子產喪事從儉的做法,薄葬在洛陽郊外的首陽山南。”
“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詔令歷代先賢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杜預。”
“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并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杜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