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杜預。”
白居易:杜預不僅在軍事上有著高深造詣,在經濟、政治、歷法、法律、數學、史學甚至書法和工程學方面都無一不精。
當時的人都知道杜預博學多才,于是送他杜武庫的美稱,意思是說他就像武器庫一樣,樣樣都有,什么都知道。
優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還很努力。
杜預常說立德是我不能做到的,但我可以做到立功立言。
要知道歷史上三立完人屈指可數,曾國藩也只算半個,能完成一項都足以青史留名了,杜預這話誰聽了都會說他吹牛。
名將羊祜死后,杜預接替他,鎮守襄陽。
杜預一上任就派兵奇襲西陵,突破西陵,順流而下,拿下荊州,滅吳就勢在必得了。
只是西陵總督張政不容小覷,杜預用借刀殺人之計,孫皓撤回張政。
臨陣換帥,軍心不穩,此時正是滅吳的好時機。
杜預上書晉武帝,上表請求伐吳,然而被反對派攪黃了,司馬炎決定推遲一年。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這可急壞了杜預,他再次上書,分析局勢。
誰知道賈充等人又鬧了一下,杜預第三次上書,司馬炎才下定決心滅吳。
緊接著司馬炎調集大軍二十多萬,水陸齊進,在280年滅吳。
而此戰,不僅結束了長達百年的三國混亂,更是魏晉南北朝四百年間唯一的一次統一戰爭。
千百年后,有幾人能記得,完成這個壯舉的,竟然是一個連騎馬射箭都不會的人呢?
滅蜀第二年,司馬昭讓賈充等人改制法律,名義是賈充等人合力,其實基本是杜預,晉律的注解都是他獨立完成的。
在杜預的努力下,新的律令不僅刪繁就簡,而且內容簡明易懂,老百姓一眼也能看懂,看懂了才不敢觸犯。
杜預說自己沒有立德,恰恰相反,他立德最大。
在擔任度支尚書期間,杜預屢次上書,為司馬炎提出許多建議,這些建議都關乎治國強軍。
涉及的范圍也很廣,諸如管理鹽運、改建邊防、制定稅務、調整物價等等。
杜預建立學校,修治水利遺跡,引滍、淯水灌溉田野,百姓得利,都稱之為稱之為杜父。
兗豫等州郡連降暴雨,加上蝗蟲之災,百姓苦不堪言。
杜預親自調查后,兩次上書,提出切合實際的救災措施,還建議把一些耕牛借給守在的百姓,使得百姓能夠重新安家立業。
事實上,他完全可以和王陽明、諸葛亮齊名,稱得上三立完人。
只是或許是演義的緣故,三國很多人名氣太大,反而遮住了杜預的光芒。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