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生于青州北海郡劇縣,字景略,后住在魏郡。
少年時,身為布衣平民的王猛身材魁梧英俊,喜好讀兵書。
為人豪邁不計較小事,交游時遇到不志同道合的人也一概不同其交往。
曾經到鄴城游歷,當時的人不能理解王猛,只有后趙大臣徐統發現他有奇才,征召他入朝做官。
但王猛逃走不應召,前往華山北邊隱居了。
“東晉永和十年,東晉征西將軍桓溫率軍北伐攻入關中。”
“王猛便穿粗布衣前去拜見,與其談論天下大事。”
“桓溫發覺了王猛的才能,而王猛也準確分析了關中百姓不愿前來迎接桓溫的原因。”
“與王猛交談過后,桓溫稱贊王猛的才能江東無人能比,之后王猛被暫時任命為軍謀祭酒。”
“后來桓溫作戰失利將要退兵,臨行前王猛收到桓溫贈與的車馬,被任命為高官都護,并被邀請回到晉朝。”
“王猛便回到華山請教老師,老師不贊成王猛前往東晉,并告訴他將來自然有施展抱負的機會。”
“于是王猛謝絕桓溫,留在了北方。”
“當時前秦皇帝苻生暴虐無道,民眾十分怨恨,前秦宗室苻堅也計劃除掉苻生。”
“此時苻堅聽說了王猛的名聲,派尚書呂婆樓將其請來。”
“二人一見如故,對天下大事的看法也很一致,從此王猛開始輔佐苻堅。”
“前秦壽光三年,苻堅殺死苻生并在之后自立為大秦天王。”
“隨后王猛被任命為中書侍郎并能掌握機要事務,后因始平治安混亂、豪強橫行而調任始平令。”
“王猛到任后,對百姓申明善惡、嚴刑峻法,同時遏制地方豪強,將一名官員鞭笞至死并因此獲罪。”
“苻堅便親自審問王猛,王猛向苻堅表示治理混亂的世道便需要嚴明的法律,而對于殘暴的人應當全部鏟除以肅清地方。”
“苻堅聽后十分贊同,將王猛比作名相管仲、子產,并赦免了他。”
“隨后王猛屢獲升遷,備受苻堅寵愛,一年之中升官五次,擔任尚書左仆射、輔國將軍、司隸校尉等職。”
“朝中宗親、大臣有人詆毀王猛時,苻堅也都將詆毀的人貶職或處死,自此王猛權傾朝野內外。”
“此后王猛又被授與司徒、錄尚書事等職,但王猛很謙虛,認為自己沒有功勞,不接受任命。”
“建元二年,王猛與前將軍楊安、揚武將軍姚萇率軍進攻東晉荊州南鄉郡,俘虜了一萬多戶民眾返回。”
“同年先前羌族人斂岐背叛前秦向已經歸降前秦的隴西人李儼稱臣,李儼便也反叛了前秦。”
“到了建元三年二月,王猛與隴西太守姜衡、南安太守邵羌、揚武將軍姚萇等討伐斂岐,最終攻克了略陽,迫使斂岐逃走。”
“四月李儼受到前涼皇帝張天錫的大舉進攻而被迫向前秦請求支援,王猛率軍前去救援,在枹罕大勝前涼軍。”
“之后與張天錫議和,將李儼帶回,前秦西部邊境得以安定。”
“建元三年底,晉公苻柳、趙公苻雙等五名前秦宗室一起發起反叛。”
“王猛于建元四年正月受苻堅命令率軍前去征討占據蒲坂的苻柳。”
“起初王猛固守不戰,苻柳便只留長子苻良守城,自己親率部隊前去進攻長安。”
“王猛便派部將鄧羌趁夜突襲了苻柳的部隊,并派兵在其撤退路徑上發動進攻,苻柳只得率領殘兵逃回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