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王猛攻破蒲坂并斬殺苻柳,不久后王猛又攻下陜城徹底平定了叛亂。”
“自此前秦西方的敵人前涼不敢再進攻前秦,內部叛亂也被剿清,為前秦擊敗東方的前燕創造了外部條件。”
“建元五年四月,東晉大司馬桓溫第三次北伐,前去進攻前燕。”
“前燕被迫向前秦求援,前秦朝臣們大多反對救援前燕。”
“但王猛看出前燕無力抵擋桓溫軍隊,如果桓溫獲勝將對前秦不利。”
“于是勸說苻堅派兵救援前燕,待桓溫退兵后再趁勢攻擊士卒疲憊的前燕,苻堅采納了王猛的意見。”
“隨后前燕吳王慕容垂在前秦援軍到達前便擊敗桓溫,前秦便轉而與前燕締結友好關系。”
蘇軾:王猛家是一貧如洗,為了養家,王猛從小便以販賣畚箕為業。
雖然生活貧苦,王猛依然手不釋卷,刻苦學習,尤好軍事,這應該是能成就大事之人的共同點。
后趙暴君石虎終于死了,子孫相互殘殺,一年中皇帝換了三個。
北方各地豪族紛紛割據自立,重新陷入群雄爭霸的局面。
東晉權臣桓溫北伐,擊敗前秦皇帝苻健,駐軍灞上,關中父老簞食漿壺,犒勞晉軍。
王猛聽到這個消息,身穿麻布短衣,徑投桓溫大營求見。
桓溫請王猛談談對時局的看法,王猛在眾目睽睽之下,一面捫虱,一面縱談天下大事,滔滔不絕,旁若無人。
就是桓溫并非真正想北伐,收復失地。
而是想保存實力,留敵自重。
所以長安城近在咫尺,桓溫始終躊躇不前。
王猛暗帶機關的話,直戳桓溫心中的小心思。
桓溫沉默良久,無言以對。
撤軍時,桓溫力邀王猛一同南下,以高官厚祿許之,但被王猛拒絕。
王猛心想東晉朝廷士族盤踞,講求門第,自己很難出頭;
而追隨桓溫則等于助其篡晉,勢必玷污清名。
故繼續隱居讀書,等待明主。
前秦宗室苻堅想謀奪帝位,需要一位富于機謀的謀臣。
呂婆樓向他推薦了王猛,兩人一見如故,談及興廢大事,句句投機,苻堅覺得自己得到了臥龍。
苻堅發動政變,勒殺堂兄符生,降帝號為大秦天王,封王猛為中書侍郎,參與軍國大事。
當時朝廷內外有一批皇親國戚,仗恃與皇室同族或有功,胡作非為。
強太后弟弟強德,搶男霸女,為非作歹。
王猛立即收捕,先斬后奏。
苻堅的赦書還未到達,強德已身首異處了。隨后王猛又將橫行不法的權貴二十多人斬殺。
百官震恐,無不收斂。
王猛還力求唯才是舉,任用了一大批有真才實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