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慶之少年時便以勇武著稱,孫恩之亂時隨宗族抵抗亂軍,保衛鄉里。
義熙七年,孫恩之亂徹底平定。
但江南三吳一帶由于連年戰亂,土地荒蕪,民生雕敝。
沈慶之便留在家鄉耕作,以勤苦自立。
義熙十一年,沈慶之到襄陽探望兄長沈敞之,得到征虜將軍趙倫之的賞識,被任命為寧遠中兵參軍,輔佐其子竟陵太守趙伯符。
他為趙伯符出謀劃策,多次擊敗入侵的竟陵蠻。趙伯符也因此被稱為良將。
“永初二年,沈慶之被任命為殿中員外將軍。”
“元嘉七年,到彥之督軍北伐。”
“沈慶之隨趙伯符參戰,后因趙伯符患病南返,改隸檀道濟麾下。”
“元嘉八年,宋軍回師。”
“檀道濟向宋文帝劉義隆盛贊沈慶之,稱其忠心知軍事。”
“沈慶之得以充任禁軍領隊,防御東掖門,后又領淮陵太守。”
“由員外將軍轉任正員將軍,期間一度出鎮錢唐新城。”
“元嘉十七年,劉義隆欲收捕領軍將軍劉湛及其黨羽,連夜召沈慶之入宮。”
“沈慶之認為皇帝夜半喚隊主必有所圖,故此戎裝進見。”
“劉義隆果命其收斬吳郡太守劉斌。不久,沈慶之調任后軍行參軍,加員外散騎侍郎。”
“元嘉十九年,雍州刺史劉道產病逝,境內蠻族乘機作亂。”
“征西司馬朱修之率軍鎮壓,卻連遭失利。”
“劉義隆遂以沈慶之為建威將軍,前去協助朱修之。”
“不久,朱修之因軍紀敗壞,奪職下獄。”
“沈慶之遂獨自負責征討事宜,大破緣沔諸蠻,俘獲蠻民七千。”
“他隨后進討湖陽蠻,又俘獲蠻民萬余。”
“元嘉二十一年,沈慶之被調入北中郎將府,在隨王劉誕幕下擔任中兵參軍。”
“并兼領南東平太守,后又調往武陵王劉駿的撫軍將軍府,仍任中兵參軍。”
“元嘉二十二年,沈慶之因劉駿調任雍州刺史,隨其移鎮雍州。”
“當時正逢群蠻作亂,阻塞水陸交通。”
“劉駿也被阻在大堤,無法繼續前進。”
“沈慶之出兵大破蠻兵,終于使得劉駿順利進入襄陽。”
“他又統兵討平驛道蠻、鄖山蠻等蠻族,前后俘獲近十萬。”
“后來,沈慶之再次擔任北中郎中兵參軍,并加建威將軍、南濟陰太守。”
“元嘉二十六年,雍州再次發生蠻族叛亂。”
“沈慶之隨劉誕移鎮襄陽,并統領柳元景、宗愨等將領,進剿沔北諸山蠻。”
“他在茹丘山下大會諸軍,命諸軍八道并進,鼓噪登山,直攻蠻兵心腹要地,占據險要。”
“蠻兵震恐不已。宋軍乘機圍攻,打得蠻兵四散潰逃。”
“不久,沈慶之又命柳元景率部前往南新郡,鎮壓蠻帥田彥生叛亂。”
“他隨后由茹丘山出兵檢城,在諸山大破群蠻,斬首三千級,俘獲、招降蠻民五萬余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