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二十七年,沈慶之又督軍進剿幸諸山犬羊蠻。”
“犬羊蠻所據之地險峻難攻,而且防御頗有組織。”
“沈慶之在山下扎起連營,命諸軍各自在營內掘池取水,以防蠻兵火攻。”
“犬羊蠻果于夜間下山,欲火燒宋軍營寨。”
“宋軍用營中池水撲熄大火,更乘機以弓弩反擊,逼得蠻兵只得撤走。”
“沈慶之命諸軍開路攻山,但因山高路險且正值暑雨,遂于山下修筑六座戍堡,將犬羊蠻困死在山上。”
“犬羊蠻被困日久,糧食匱乏,最終只得下山歸降。”
“不久,沈慶之因功升任太子步兵校尉。”
“同年,劉義隆發動第二次元嘉北伐,三路并進。”
蘇軾:其中東路軍以輔國將軍蕭斌為統帥、寧朔將軍王玄謨為前鋒。
沈慶之雖反對北伐,但仍被任命為王玄謨的副手,隨王玄謨攻打碻磝。碻磝守將棄城而逃。
蕭斌進駐碻磝,親臨前線指揮,并命王玄謨率部西攻滑臺。
沈慶之則被蕭斌留在碻磝,授以輔國司馬之職。
王玄謨圍攻滑臺兩個月,始終未能破城。
不久,北魏皇帝拓跋燾親自南救滑臺。蕭斌遂命沈慶之率五千人前去支援王玄謨。
沈慶之認為兵力過少,對戰事并無助益,但因蕭斌堅持,最終只得從命。
沈慶之尚未出軍,王玄謨已由滑臺兵敗逃回。
蕭斌見前鋒已敗,打算死守碻磝。沈慶之卻力主放棄碻磝。
蕭斌遂退守歷城,命王玄謨留守碻磝。
沈慶之隨蕭斌退守歷城,不久便馳返京師,途中又接到劉義隆詔命,讓他北返救援王玄謨。
但當沈慶之行至彭城,卻因拓跋燾已率大軍逼近,無法繼續北上。
江夏王劉義恭當時正于彭城節度北伐諸軍,遂將沈慶之留在彭城,授為太尉中兵參軍。
劉義恭給沈慶之三千兵馬,讓他到卯山抵御魏軍。
沈慶之卻以虜眾強,往必見擒為由,不肯前去。
魏軍很快便攻至蕭城,距彭城僅有數十里。
劉義恭因彭城兵多糧少,打算棄城南逃。
沈慶之認為歷城兵少糧多,建議移鎮歷城。
但劉義恭在沛郡太守張暢的力諫下,最終還是決定堅守彭城,以避免軍心動搖。
沈慶之隨劉義恭一直堅守到元嘉二十八年二月北伐結束,又奉命將數千戶彭城流民遷往瓜步安置。
元嘉二十九年,劉義隆不顧沈慶之力諫,再度北伐,并以立議不同,未讓沈慶之參戰。
不久,西陽五水一帶爆發蠻族叛亂,自淮水、汝水以至長江、沔水都深受其害。
劉義隆命沈慶之為主將,督軍征討五水蠻。
豫州、荊州、雍州都奉命出軍參戰,均由沈慶之節制。
元嘉三十年,宋文帝命劉駿兵進五洲,總領諸軍,征伐沿江群蠻。
沈慶之也自巴水趕到五洲與劉駿會合,商討軍情戰略。
就在這時,太子劉劭密謀發動政變,弒殺劉義隆,篡位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