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沈慶之自廣陵入朝,向劉駿當面請辭。”
“他援引張良退隱的例子,再三要求致仕,情緒激動時更是涕淚橫流。”
“劉駿無奈,只得免去沈慶之的所有官職,以郡公的身份還居私第。”
“大明元年,劉駿又打算起復沈慶之,但仍被沈慶之所拒絕。”
“大明三年四月,竟陵王劉誕在廣陵叛亂。”
“劉駿忙起復沈慶之為使持節、都督南兗徐兗三州諸軍事、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兗州刺史,讓他率軍赴江北平叛。”
“劉誕聽聞沈慶之北上,因門客沈道愍與沈慶之同宗,便讓沈道愍去勸降沈慶之,并贈沈慶之玉環刀一口。”
“沈慶之卻將沈道愍趕回,并歷數劉誕的罪行。”
“他繼續向廣陵進發,很快便抵達廣陵城下。”
李清照:沈慶之擔心劉誕叛投北魏,便將軍隊駐扎在廣陵十八里外的白土,以切斷其北逃之路。
當時,兗州刺史沈僧明遣軍助戰。
豫州刺史宗愨、徐州刺史劉道隆也相繼率部趕至,將廣陵城重重包圍。
劉誕見朝廷大軍云集,果然率步騎數百人棄城北逃。
但部眾剛剛行出十余里便不愿再走,沈慶之部將武念也率部追至。
劉誕只得退回廣陵,繼續堅守城池。
劉駿為了盡快平叛,又將右衛將軍垣護之、左軍將軍崔道固、屯騎校尉龐番虬、虎賁中郎將殷孝祖由宋魏前線調至廣陵,皆受沈慶之節度。
沈慶之隨即進逼廣陵,駐于洛橋西,但因正逢大雨而未能攻城。
劉誕仍想拉攏沈慶之,遣人送糧草給他。
沈慶之拒而不收,全部焚毀。
劉誕又從城上投下函表,讓沈慶之轉呈劉駿。
沈慶之仍不接受,并重申自己奉詔討賊的決心。
沈慶之在城外填平溝壑,整修攻道,備好行樓等攻城器具,隨時準備對廣陵城發起進攻。
他還在西南方的桑里修筑三座烽火臺,并與劉駿約定,一旦破城便舉烽火傳訊。
但當時正逢雨季,每日陰雨不斷,沈慶之始終未能組織起攻勢。
劉駿見戰事毫無進展,指使御史中丞庾徽之奏免沈慶之官職,一面又下詔表示不予追究,以此激發沈慶之的斗志。
沈慶之直到當年七月方才組織起攻勢,率諸軍攻破了廣陵城,將劉誕殺死,傳首于建康。
當時,劉駿欲盡屠盡城中百姓,因沈慶之力諫,改為五尺以下全之,女口為軍賞,男丁殺為京觀。
不久,劉駿進拜沈慶之為司空,因其力辭,又依照西晉密陵侯鄭袤的舊例,允許他朝會位次司空,門施行馬,以示尊崇。
大明四年,西陽五水蠻再次叛亂。
劉駿又將平叛重任交給沈慶之,讓他以郡公的身份統領諸軍。
沈慶之經過一年多的攻戰,將叛亂悉數平定,俘獲蠻民數萬人。
464年,孝武帝駕崩,命沈慶之與柳元景等擔任顧命大臣,并留遺言。
太子劉子業繼位后,賜沈慶之幾案、手杖、三望車,他都推辭不肯接受。
柳元景等人因劉子業繼殘暴昏庸,密謀廢黜劉子業,改立劉義恭為帝,并將此事告訴沈慶之。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