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睿的家族自西漢丞相韋賢之后,世代都是三輔地區的著名族姓。
韋睿的祖父韋玄,為躲避作官隱居長安的南山,拒絕太尉劉裕的征召;
伯父韋祖征,在南朝劉宋末年曾任光祿勛;
父親韋祖歸,官至寧遠將軍長史。
韋睿自少侍奉繼母,以孝順而聞名。
他的伯父韋祖征屢次外任郡太守,每次出行時,韋祖征總是攜韋睿赴任,把他當做自己的兒子。
“韋睿的妻兄王憕、姨弟杜惲在家鄉都很有名望,韋祖征曾就此問韋睿說。”
“你自己認為比王憕、杜惲二人如何?韋睿謙遜不敢回答。”
“你的文章或許稍差點兒,學識應該說超過他們。”
“然而要說為國效力,成就功業,那誰也比不上你。”
“韋睿的表兄杜幼文任梁州刺史,邀請他一同前往。”
“梁州地方富饒,去那里作官的大多因為受賄栽跟頭,韋睿雖然年輕,卻以廉潔聞名。”
“永光元年,袁抃擔任雍州刺史。”
“袁抃在見到韋睿后,認為他不尋常,召他任州主簿一職。”
“袁抃到州任后,與鄧琬起兵反對宋明帝,韋睿請求外出到義成郡任職,因此免于遭禍。”
“后經屢次升遷,他歷任齊興郡太守、雍州別駕、長水校尉、右軍將軍。”
“南齊末年,朝廷多生變亂,想回故鄉,就請求外出補任上庸郡太守。”
“永元元年至永元二年間,太尉陳顯達、護軍將軍崔慧景相繼起兵反對東昏侯蕭寶卷的統治。”
“屢屢以重兵逼近建康,建康城中人心惶恐,未有背向。”
“雍州人士和韋睿商討前途,韋睿說陳顯達雖然是舊將,卻不是成氣候的人物;”
“崔慧景很有經驗,但懦弱不能作戰。”
“天下能成就大業的人,怕是出現在我們州里了。”
“于是派遣自己兩個兒子與時任雍州刺史的蕭衍聯絡。”
“等蕭衍起兵,文告傳到,韋睿率領本郡人伐竹造筏,兼程趕來會合,共有兩千人、二百匹馬。”
“蕭衍見到韋睿很高興,撫著幾案說前日見君之面,今日見君之心,我的大事可成了。”
“西臺軍攻克郢、魯等地,平定加湖,韋睿于其中出過很多計策,都被蕭衍采納。”
“蕭衍親率主力從郢州出發時,考慮安排將領留守后方,卻難找到人選。”
“他為難了很長時間,突然想起韋睿說丟棄好馬而不騎,還急急忙忙到哪兒去找呢。”
“當天即委任韋睿為江夏郡太守,管理郢州事務。”
“當初,郢州城守衛抗拒蕭衍時,城中男女將近十萬,閉門固守一年,染瘟疫死的有十之七八。”
“大家都把尸體堆在床下,活著的人就睡在上面,每間屋里都堆滿了死尸。”
“韋睿就任后,著手清理尸體、撫恤百姓,將這些事妥善安排,百姓靠他得以安居。”
“中興二年二月,蕭衍受封相國、梁公,開建霸府,韋睿被征召入朝為大理寺卿。”
“四月,蕭衍受禪即位,建立南梁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