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之是義興郡國山縣人;他從小就跟隨南梁高祖蕭衍。
蕭衍喜歡下棋,每次都通宵達旦下個不停,其他人都感到疲倦想要睡覺。
惟有陳慶之不睡,一聽到召喚就立刻趕來,因此受到高祖親自的賞識。
后來,陳慶之跟隨蕭衍東下,平定建鄴,在南梁天監元年建立起南梁政權,稱梁武帝。
陳慶之擔任主書職務,在此期間他散盡個人財產,聚集了許多有才能的人。
經常思考如何為國家做出貢獻。后來,陳慶之官拜奉朝請。
“南梁普通六年正月,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在彭城請求歸附南梁。”
“陳慶之被梁武帝任命為武威將軍,與胡龍牙、成景俊一同率領各軍前去接應歸降的元法僧。”
“完成接應的陳慶之回到軍隊,被封為宣猛將軍和文德主帥。”
“然后率領兩千軍隊,護送豫章王蕭綜前往徐州駐守,接任元法僧。”
“同年五月,北魏派遣安豐王元延明和臨淮王元彧率領兩萬大軍前來阻擊,駐扎在陟口。”
“安豐王元延明事先派遣他的副將丘大千在潯梁筑起堡壘,觀察梁軍敵情。”
“陳慶之率領軍隊進攻北魏堡壘,一場戰役就使其潰敗。”
“然而,南梁豫章王蕭綜卻棄軍逃往北魏。”
“天亮后,梁軍找不到蕭綜的蹤跡,卻聽到魏軍在城外宣揚南梁豫章王已到魏軍之中。”
“這導致梁軍士氣低落,最終潰散。”
“魏軍趁勢進入彭城,乘勝追擊梁軍,重新奪回之前被攻占的城池,一直追至宿豫才折返。”
“梁軍損失了大約七八成的兵力,只有陳慶之成功攻破城門后,連夜撤退,使得自己的人馬得以保存。”
“南梁普通七年,南梁安西將軍元樹出征壽春,陳慶之則被任命為假節和總知軍事。”
“與此同時,北魏的豫州刺史李憲派遣他的兒子李長鈞筑起兩座城池用以對抗南梁。”
“陳慶之率軍發起攻擊,最終北魏軍力不敵遭遇潰敗。”
“豫州刺史李憲獻出壽陽城向梁軍投降。隨后,陳慶之領兵占領城池。”
“在這次作戰中,梁軍共攻克了五十二座城池,俘獲了七萬五千名男女俘虜。”
“因此,憑借功績,陳慶之被調任為東宮直閣。”
“此外,他還被賜予了爵位,封爵為關中侯。”
“南梁大通元年十月,陳慶之作為領軍將軍曹仲宗的部下,參與了對北魏渦陽的進攻。”
“北魏為了增援渦陽,派遣了常山王元昭率領十五萬人的馬步兵前來支援。”
“敵軍的先頭部隊已經抵達駝澗,離渦陽四十里。”
“在面對敵軍的時候,陳慶之提出要迎戰。”
“然而,尋陽太守韋放認為敵軍的先鋒部隊可能是輕裝精銳,即使取得了勝利,也無法算作真正的成功。”
“而如果戰敗,將會損害自己軍隊的威望。”
“根據兵法的原則,應該以逸待勞,因此他建議不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