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帝三年,宇文泰又讓韋孝寬鎮守玉壁。”
“北周孝憫帝即位后,任命韋孝寬為小司徒。”
“北周明帝初年,他被封為麟趾殿學士,負責校勘圖書典籍。”
“北周保定初年,朝廷因韋孝寬在玉璧的特殊貢獻,設置勛州,并任命他為勛州刺史。”
“北齊派使者到玉璧,請求互通貿易。”
“韋孝寬便利用此機會,迎回了早年流落北齊的皇帝的姑姑和伯母。”
“保定四年,韋孝寬被晉升為柱國。”
“此時,宇文護欲東征伐齊,韋孝寬派人勸阻。”
“宇文護不聽,結果慘敗。”
“之后,韋孝寬請求放棄宜陽,在汾水筑城,抵御北齊,但宇文護不聽,此事便作罷。”
“天和五年,韋孝寬晉封鄖國公,食邑一萬戶。”
“同年,北齊軍隊果然放棄包圍宜陽,向汾河以北進軍。”
“韋孝寬修筑城池堅守。北齊丞相斛律光勸韋孝寬放棄抵抗。”
“韋孝寬卻抓住北齊內部大肆互相殺戮的機會,制造斛律光要謀反的謠言,借此誅殺了斛律光。”
“建德元年,周武帝立志討平北齊,韋孝寬便上書《平齊三策》。”
“建德五年,周武帝采納《平齊三策》,親率大軍討伐北齊。”
“第二年,武帝凱旋,北齊滅亡;”
“回軍途中,路過玉璧,因韋孝寬說自己年老便將韋孝寬帶回京城,拜為大司空,出任延州總管,晉爵上柱國。”
“大象元年,韋孝寬任徐、兗等十一州十五鎮諸軍事、徐州總管,率軍攻陳國淮南。”
“他派遣杞公宇文亮攻黃城,郕公梁士彥攻廣陵,孝寬率眾攻,都取得勝利。”
“而后,韋孝寬及時派人守住要道五門,于是,陳軍敗退,北周盡奪陳的江北之地。”
“回軍時,行至豫州,韋孝寬又平定了宇文亮的謀反,并將其抓獲。”
“因平淮南之功,皇帝封韋孝寬的一個兒子為滑國公。”
“大象二年,朝廷命韋孝寬代替尉遲迥為相州總管,又命小司徒叱列長義擔任相州刺史,令其先前往鄴城。”
“韋孝寬到達朝歌時,尉遲迥派大都督賀蘭貴接待。”
“他與賀蘭貴交談,懷疑有變,就假裝有病,緩慢前進,又派人前往相州以求醫問藥為名,刺探尉遲迥虛實。”
“他行至湯陰,叱列長義逃回,稱尉遲迥謀反,于是急忙返回。”
“并毀壞沿途的橋梁,又命令每個驛站多備酒食好好招待追兵,最后韋孝寬得以逃脫。”
“同年六月,朝廷任命韋孝寬為元帥,命他東征尉遲迥。”
“尉遲迥派子尉遲惇迎戰,韋孝寬將其擊敗,乘勝進逼鄴城。”
“尉遲迥親自出戰,結果兵敗自殺。”
“還有沒有降服的地方,韋孝寬都根據具體情況征伐他們,關東于是全部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