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為其素服舉哀,哭得非常傷心。”
“李孝恭獲贈司空,揚州都督,陪葬獻陵,謚號元,被供奉在唐高祖廟庭。”
王安石:之前李淵準備造反的時候,李靖還曾想過要去告發李淵,可惜后來失敗了。
后來李靖被唐朝抓住,投降了李淵,而后被分配到李世民麾下做參謀。
在李世民麾下期間,李世民就發現,李靖是個難得的帥才,所以才有了這時舉薦李靖的事情。
就這樣,不久之后,李靖率兵一路南下,最后到了李孝恭這邊。
接下來,李孝恭就開始被李靖帶飛了。
李靖率兵到了四川這邊之后,發現情況有點復雜。
接下來,李靖制定了一個詳細的戰略計劃,并且以李孝恭的名義呈了上去。
李淵受到這份戰略計劃后,頓時大喜過望,因為他知道,李靖以李孝恭名義提出的這個戰略計劃,確實具有很大的可行性,所以就直接批準了。
那么,李靖為啥要以李孝恭的名義,提出這個作戰方案呢?
這其實也沒啥復雜的,主要是因為,李孝恭是李家宗室,他提方案,李淵更能接受。
而李靖因為之前有過舉報李淵的劣跡,很難讓李淵信任他。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李孝恭便成了這個計劃名義上的提出者。
此后,李孝恭在李靖的安排下,先是把當地部落酋長的兒子,都找了過來,分別授予官職。
名義上是在自己麾下做官,但實際上就是做質子,防備那些部落搞事情。
有了這些質子在手之后,四川這邊頓時就消停了很多。
接下來,李孝恭又在李靖的幫助下,開始修造戰船,組織水軍。
一年多以后,等到李世民在洛陽那邊,一戰打垮了王世充和竇建德兩強之后,李淵迅速調集重兵南下。
與此同時,李靖的作戰計劃,也就此展開。
李靖親自率領水軍,一路順長江而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直接把軍隊帶到了蕭銑的都城之下,逼迫蕭銑投降。
就在蕭銑投降數日之后,蕭銑布置在南方的十幾萬精銳,都趕了回來。
但此時,蕭銑已經投降,所以這些精銳,也都被李靖整編,成了李孝恭麾下的軍隊。
就這樣,李孝恭一躍成為當時唐朝最具實權的宗室王爺,在南方更是一家獨大。
整個過程,李孝恭一直坐鎮中軍,負責居中調度。
戰斗計劃是李靖制定的,前線戰斗也是李靖指揮的。
所以,這里面兩個人誰的貢獻更大,大家自己去判斷。
滅了蕭銑之后,李淵下令,讓李孝恭繼續領兵東進,全權負責南方戰事。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