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仁軌年少時家境貧困,恭謹好學。
適逢隋朝末年,統治殘暴,驕奢荒淫,民不聊生,農民起義頻發。
盡管如此,他每在勞動之余就伸出手指在空中或地上寫寫劃劃,來鞏固所學的知識。
到后來,劉仁軌以學識淵博而聞名。
唐高祖武德初年河南道安撫大使任瑰起草奏疏議論國事,劉仁軌為其修改文章,受到賞識。仁瑰于是赤牒任命他為息州參軍。
不久后,被調為陳倉縣尉。
當時,折沖都尉魯寧驕縱違法,歷任陳倉縣官都無法制止。
劉仁軌就職后,特地告戒魯寧不得重犯,但魯寧仍兇暴蠻橫如故,劉仁軌于是用刑杖將他打死。
“貞觀十四年秋,太宗準備到同州圍獵。”
“當時秋收還沒有結束,劉仁軌上表勸阻,太宗接受諫言后下詔褒獎。”
“不久,劉仁軌被授為新安縣令,累官至給事中。”
“劉仁軌為官清廉剛正,但是為得寵的中書侍郎李義府厭惡,受其排擠誹謗后被貶為青州刺史。”
“顯慶五年高宗發兵征討百濟,時任青州刺史的劉仁軌受命統領水軍,監督海運,負責后勤保障。”
“時值嚴冬,氣候不適宜出海,但李義府急功近利,一再督促劉仁軌運送軍隊的給養。”
“劉仁軌一再上表,申述此時出海會有危險,但李義府根本不聽。”
“在李的一再催促下,劉仁軌只得出海,結果遇上大風,船隊都被海浪掀翻,部下死傷嚴重。”
“朝廷派監察御史袁異式審訊劉仁軌。李義府不但推卸責任,還落井下石。”
“高宗認為有理,免了劉仁軌一死,只罷了他的官,讓他以平民身份隨軍效力。”
“龍朔元年,蘇定方平定百濟,戰后,劉仁愿留任守城,被任為都護,與新羅王金春秋的少子金仁泰共同鎮守百濟都城泗沘城。”
“唐朝在百濟設立熊津都督府,任命左衛中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
“但王文度在渡海時病亡,百濟乘機起兵圍攻唐鎮守將劉仁愿,高宗于是授劉仁軌檢校帶方州刺史,代替王文度統軍,并發新羅兵為援。”
“劉仁軌受任方洲刺史后,與新羅軍一起援救劉仁愿,并擊退圍攻百濟軍,與城中的劉仁愿會合。”
“當時,蘇定方圍攻高句麗都城平壤已久,因戰事不利,又值大雪,遂退出平壤。”
“高宗令劉仁軌率部前往新羅,與金法敏商議唐軍去留的問題。”
“在時機成熟后,劉仁軌先發制人,派人偵察扶余福信修建的真峴城軍情。”
“隨后,他引新羅軍乘夜襲擊真峴城,悄悄攀墻,至拂曉破城而入。”
“百濟王扶余豐猜疑鬼室福信爭權,將其殺死。”
“他又聞唐軍驟至,急遣使者到倭國、高句麗求援。”
“龍朔三年倭國將領毛野稚子等率二萬七千人攻新羅,朝廷令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率軍渡過渤海到來,與劉仁軌等會師。唐軍士氣因而大振。”
“按照唐軍部屬,孫仁師、劉仁愿及新羅國王金法敏于是率領陸軍進發,劉仁軌則與杜爽、扶余隆率水軍沿著熊津、白江進軍,與陸軍會合。”
“仁軌在白江口遇上了倭軍,唐軍四戰皆捷,焚燒倭國戰船四百艘,一時間“煙焰漲天,海水皆赤”,倭軍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