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出生于唐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出身太原郭氏分支華陰郭氏家族。
身高六尺有余,像貌俊秀,早年參加武舉,以高等成績補任左衛長史入仕,后累遷至桂州都督府長史充管經略副使。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唐朝高官安祿山反叛。”
“十一月,朝廷改授郭子儀為衛尉卿,兼領靈武郡太守,權充朔方節度使,命他率朔方軍出兵東討叛軍。”
“郭子儀率軍出單于府,先收靜邊軍,斬殺叛將周萬頃,將其首級傳閱三軍。”
“后于河曲擊敗叛將高秀巖,收復云中,打通東陘關,郭子儀因功加封御史大夫。”
“次年正月,安祿山部將蔡希德攻陷常山郡,河北之地盡歸其手。”
“二月,郭子儀率軍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出井陘關,攻打常山,在九門大破蔡希德。”
“又繼續南下攻打趙郡,一戰生擒四千人,并斬殺叛軍所任偽太守郭獻璆,獲取兵器數萬,戰后郭子儀將俘虜悉數放還。”
“郭子儀率部返回常山,安祿山部將史思明集結數萬人尾隨其后。”
“郭子儀挑選五百精騎,不停前去騷擾挑戰,令史軍日夜不得歇息。”
“三天后,大軍行至行唐時,史軍因疲憊不堪,自行退去。”
“郭子儀見狀,下令乘機追擊,在沙河大敗史軍。”
“唐軍前往恒陽休整。安祿山聞說史思明大敗后,派兵增援。”
“史思明見有援軍,尾隨郭子儀抵達恒陽。”
“郭子儀設下疲兵之策,堅城固守,史軍進攻就防守,史軍退走就追擊,白天黑夜不斷去騷擾襲營。”
“幾天后,李光弼告訴郭子儀,史思明軍隊已經精疲力盡,可以進攻。”
“同年六月,郭子儀、李光弼率領唐朝將領仆固懷恩、渾釋之、陳回光等在嘉山列陣,史思明率蔡希德、尹子奇等結陣而來。”
“此戰郭子儀軍大敗史思明軍,斬首四萬余,生擒五千余人,俘獲戰馬五千余匹,史思明逃往博陵。”
“于是河北各郡紛紛斬殺史思明部守將,迎接郭子儀軍隊,河北就此平定。”
“此時太子先鋒兵馬元帥哥舒翰在潼關戰敗,玄宗去往蜀地,太子李亨去往靈武,郭子儀讓副使杜鴻漸為朔方留后,自去奏迎李亨車駕。”
“七月,太子李亨于靈武宣布登基,改元至德,下詔郭子儀班師,謀圖收復兩京。”
“至德元年八月,郭子儀、李光弼率步騎共五萬抵達河北。”
“當時朝廷初立,兵眾寡弱,等到郭子儀、李光弼率軍奔赴李亨所在之地,朝廷軍聲大振,有興復之勢。”
“李亨升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仍領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節度使。”
“李亨檢閱六軍,發兵南征關輔至彭原郡一帶,宰相房琯請兵為帥,前往征討,在陳濤為安祿山軍所敗,大軍傷亡過半,李亨只能倚靠朔方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