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七月,趙匡胤因料江南入夏多發疫病,且南唐臣僚多有請降之意,遂傳令曹彬節制諸軍緩攻金陵,以期游說李煜舉國獻降,但最終未能奏效;”
“九月戰事重開,南唐朱令赟自號擁兵十五萬出湖口,一路溯江東下疾馳金陵,欲以戰艦直沖江中浮橋、切斷宋軍糧道迫使,但中途卻被宋將王明、劉遇施“空帆計”阻滯于皖口一帶,而后朱令赟改施“火攻計”進兵連連得勝,然最終又因江中風向突變而遭致反噬,兵敗身死。”
“開寶八年十一月,南唐金陵即將破城之際,受命保全江南的曹彬見屢屢遣使說降李煜不成,但又深知麾下將士嗜殺劫掠習性的他不由心生一計,臨機稱病不起、臥床不問戰事,趁著諸將前來探視之機,假托身疾而約請眾將共同焚香起誓“入城不妄殺一人”,曹彬“焚香禁殺”一事由此傳為后世熟典。”
“爾后數日,宋軍又經多番死戰最終突入城中,由此南唐大部覆滅、李煜奉表出降,僅存江州一地尚在堅壁據守,翌年四月終遭兵敗屠城。”
“曹彬整軍入城受降后,隨即便選派精兵千人把手南唐宮門,慰藉李煜入宋尚可授官賜俸,當下宮中財物造冊前皆可恣意取用,同時還申令眾將嚴禁擅自行事、不得燒殺劫掠,且又委派轉運使許仲宣對南唐倉稟府庫逐個按籍巡查檢視,繼而使得南唐官民士紳、府庫糧餉大多得到保全。”
李清照:曹彬譴翰林副使郭守文先行還師,趕赴汴梁覲見獻俘,又留麾下先鋒曹瀚督兵西進討伐江州;
及至二月曹彬平定南唐大部,受詔統率宋軍主力班師還朝奏表時,則僅上書稱“奉敕往江南辦差返回”,由是遂愈加受到趙匡胤賞識,同月官拜樞密使、檢校太尉,領忠武軍節度使職,首開樞密使兼領節度使的先河。
太平興國元年十月,宋太宗趙光義即皇帝位,身居樞密使的曹彬再獲擢拔,授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由是正式位列使相;
三年后,又賜檢校太師。太平興國四年正月,曹彬應召參加征伐北漢的廷議,與時任宰相薛居正等當堂論辯軍機,力薦趙光義兵發太原、平滅北漢;
同年二月,隨同趙光義出汴梁四征太原,居中擘畫軍機。
五月統一北漢后,曹彬繼之又隨駕北上征討遼境,以樞密使受命聚將議事、調發諸路兵馬出鎮州興師北伐,一時連克遼屬東易州、涿州、薊州數城,直至兵敗高梁河而罷兵。
太平興國四年十月,遼軍兵出鎮州南伐失利,北宋滿城之戰獻捷后,曹彬方因從征北漢有功而授銜侍中;
太平興國八年正月,曹彬因邊兵領發“月頭銀”一事被時任鎮州駐泊都監弭德超構陷,繼而遭致貶官罷相,出為天平軍節度使,留侍中銜;
及至四月,弭德超、李符等私結朋黨案事發,幡然醒悟的趙光義復又令其官復原職,嗣后又封魯國公,愈發厚以待之。
雍熙三年正月,宋太宗趙光義接納薛繼昭和賀令圖父子等人的意見,意欲乘著遼朝“主少國疑”太后攝政的時機,召集朝臣復議興兵伐遼、光復幽云故地事宜,其間雖遭時任參知政事李至諫阻,但伐遼一事終成定局。
嗣后,趙光義又采納宋琪所獻《平燕薊十策》,計定兵分三路、大出奇正之兵:
曹彬受命掛帥幽州道行營前軍馬步水陸都部署,督統麾下崔彥進、米信等宋軍主力東出雄州,外揚聲勢、內發緩兵揮師北上幽州,牽制遼軍聚重兵于幽州一地而無暇他顧,以利中、西兩路大軍趁勢進擊掩殺,而后會兵平取幽云;
田重進受命出任定州路都部署,統率中路軍譚延美、袁繼忠等諸將出飛狐,先期阻斷遼軍向西進兵的通道,以利策應西路軍攻擊前進;
潘美受命出任云、應、朔州都部署,與副都部署楊業一道統率西路軍出雁門,一路攻城奪地、直取代北諸郡,兵鋒直指北地幽云十六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