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一個儂智高就能橫行、蹂躪兩廣,使朝廷無力討伐。”
“如果再向蠻夷借兵,那蠻夷人貪得無厭,不仁不義,進而發動戰亂,是抵御不了他們的,狄青請取消要交趾出兵援助,意見被采納。”
“叛軍被平定后,人們都佩服他有遠略。”
“狄青任樞密使四年,每當他出現時,士卒總會指著他互相夸獎贊嘆。”
“諫官因狄青家的狗生角,并且多次發光,便請求將他調出京師以便保全他的聲譽,但皇上沒有答復。”
“嘉佑年間,京師發大水,狄青避水將家搬到相國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對此頗有疑惑議論,朝廷便降狄青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離京出任陳州知州。”
“狄青到陳州之后,朝廷仍不放心,每半個月就遣中使,名曰撫問,實則監視。”
“這時的狄青已被謠言中傷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來他都要驚疑終日,惟恐再生禍亂。”
“嘉祐二年二月,狄青因嘴上生毒瘡,抑郁而終。”
“皇帝為他哀悼,追贈他為中書令,賜謚為武襄。”
“熙寧元年,宋神宗給近世將帥排名次,認為狄青從行伍出身而名震中外,為人深沉而有謀略,又能謹小慎微,保全名聲,有始有終,對狄青頗為感慨和思念。”
“下令取來狄青的畫像放進宮中,并親為他御制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禮節來祭祀。”
歐陽修:狄青率軍來到廣源州之后,審時度勢,調兵遣將,僅僅用了數月時間就將這次叛亂徹底平復。
宋仁宗大喜之下,將狄青再次升官,將其封為樞密使。
而成為樞密使得狄青至此躋身于大宋王朝的重臣序列之中。
常言道,物極必反,隨著狄青的職務越來越高,他受到的排擠也是紛至沓來。
朝中的文臣們對于狄青成為樞密使,心生不滿。
因此紛紛從狄青身上挑毛病,找錯誤,以此來彈劾和上告狄青。
宋仁宗起初并不是特別相信文臣們的上告言論,但是隨著時間的深入。
彈劾和上告狄青的人越來越多,使得宋仁宗也產生了忌憚之心,不得不對狄青采取相應的措施。
當時,狄青府中養的狗生角,并且多次發光。
這就使得朝中的文官們乘機彈劾狄青,說狄青家生有異物,指責狄青有不臣之心。
狄青知曉這個事情后,當即上奏朝廷,請求宋仁宗將其調出京師。
以此讓他遠離是非之地,但是宋仁宗則選擇了沉默,讓這件事情繼續發酵。
京師發生水禍后,宋仁宗帶著群臣忙于治理水患之事。
而作為朝中重臣的狄青則是忙著將自己的家人轉移到大相國寺躲避水患。
而這個消息很快就傳遍整個京師,影響極為惡劣。
朝中的文官們便借著這個事情做起了文章,對狄青進行了彈劾,面對朝中文官們的集體彈劾。
宋仁宗選擇為狄青辯解,說狄青是一個忠臣,但是宰相文彥博卻為此不屑地說道
陛下,難道您忘了我朝先祖圣皇帝趙匡胤不也是周世宗柴榮的忠臣嗎!
宋仁宗一聽此話,竟無言以對,最終選擇向朝中的文官們妥協。
一道圣旨將狄青的樞密使一職罷免,然后將其貶出京師為官。
而來到外地為官的狄青,對于自己先后被彈劾之事,耿耿于懷,十分的憋屈。
因此久郁成疾,嘴生毒瘡,臥床不起,最終含恨客死他鄉。
狄青含恨客死他鄉,究其原因,不僅僅是有文官集團的原因,更是因為兩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重文抑武的決策所導致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