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忠少時家境貧寒,以勇武見長,能駕御烈馬,嗜酒、有任俠之氣。
曾有人說他將來當位至三公,韓世忠卻認為這人是在侮辱自己,將其痛毆一頓。
韓世忠十八歲參加鄉州招募,當時他挽強弓馳射,表現突出,勇冠三軍。
崇寧四年,西夏騷擾邊境,延安郡調兵進行抵御。
韓世忠隨軍到達銀州,西夏人環城固守,他奮力沖破關卡,斬殺守城敵將,將其首級扔出城外,宋軍趁機發動攻擊,拿下城池。
“西夏重兵屯駐蒿平嶺,韓世忠率領精銳士卒鏖戰,將其擊退。”
“不久,西夏人又從小道來襲,唯獨韓世忠布置敢死軍殊死搏斗,戰斗中,敵營有一名騎士表現非常勇猛,韓世忠詢問俘虜的夏卒,得知這是西夏的監軍駙馬,旋即躍馬沖陣,將其斬首。”
“西夏兵大亂,爭相奔逃。”
“戰后,經略司將其功上報朝廷,請求破格提拔韓世忠。”
“當時主持邊事的大宦官童貫懷疑匯報的真實性,只同意給韓世忠升一級,眾將士都深感不平。”
“政和四年五月,韓世忠跟隨鄜延路總管劉延慶到天都山筑新城。”
“當時西夏人于藏底河筑城,已經占據了天都山,劉延慶遂率兵攻城,不能破。”
“韓世忠趁夜登城,斬首二級,割下護城氈獻給劉延慶。”
“宋軍還師,西夏軍又從佛口嶺來援,韓世忠先是斬殺數人,補為進義副尉。”
“等到渡過藏底河,西夏軍追了上來,韓世忠斬殺三人,因功轉升進勇副尉。”
“宣和二年,睦州青溪人方臘占據幫源洞發動起義,橫掃江浙,威震東南一帶。”
“童貫受命征討方臘,韓世忠以俾將身份隨統制王稟出征,與先鋒王淵在杭州北關堰橋相遇。”
“恰好起義兵蜂擁而至,王淵驚恐不知所措,韓世忠在北關堰伏兵二千,大破敵軍。”
“王淵稱贊韓世忠為萬人敵,將隨身財物贈予他,并定交為友。”
“隨后,韓世忠窮追叛軍至睦州清溪峒,向山婦問得路徑,持劍越險數里,直抵叛軍大營,斬殺數十人,生擒方臘出峒。”
“但前軍統領辛興宗領兵堵住峒口,搶去俘虜,占據了韓世忠功勞,待到右軍都統制楊惟忠回朝奏明此事,韓世忠才因功升為承節郎。”
“宣和三年,宋朝決定收復燕山府,調動各路軍馬攻打,但都被擊敗。”
“韓世忠前去見劉延慶,與蘇格等五十騎抵達滹沱河時,遭遇金兵兩千余騎。”
“蘇格驚慌失措,韓世忠從容地命令他們戰列在高岡,不要妄動,又派人把自燕山府潰逃的宋軍聚集船上,讓他們停靠河岸,列陣擊鼓吶喊以仗聲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