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弘范入覲請纓,元世祖授予蒙古、漢軍都元帥。”
“元世祖面賜張弘范錦衣、玉帶,張不受,只求賜劍甲,元世祖賜之道:”
“這把劍賜給你,不聽令的人,可以此劍處死。”
“張弘范以李恒為副將,其弟張弘正為先鋒,在揚州選將校水陸兩萬人,南下進軍。”
“元軍一路告捷,連拔三江寨、漳州、鮑浦寨,臨海諸多郡城宋軍皆望風而降。”
“宋丞相文天祥、禮部侍郎鄧光薦于五坡嶺被俘。”
“至元十六年正月,張弘范俘獲宋斥候將劉青、顧凱,并得知了宋幼主趙昺的所在——崖山。”
“張弘范率軍抵至崖山,此時宋軍千余艘戰船錨定在海中,在船上建立了守城的望樓,儼然一副銅墻鐵壁的模樣。”
“張弘范身處劣勢,幾次攻船隊無果,便與李恒商議,令其率兩艘戰艦守在北面。”
“二月,張弘范四分其軍,自己率一支船隊相距一里外,下令道:漲潮時候,宋軍戰艦必然向東逃遁,當火速攻擊,不能讓它們逃走,聽到奏樂聲再作戰,違令者斬。”
“之后號令北方一船隊乘著海潮進攻,沒有成功,李恒率軍隊順著潮水退卻而退軍。”
“此時奏樂聲響起,宋軍將領以為對面已經休戰,不料張弘范率船隊再度來襲,便萬箭齊發射向元軍。”
“張弘范早令將士們負盾伏在船上的幕布下,聽聞鳴金才可出動。”
“待兩軍船艦相接,元軍鳴金撤下幕布,頓時弓弩火炮大作,宋軍始料未及,頃刻間被毀掉了七艘戰艦。”
“宋丞相陸秀夫見大勢已去,懷抱幼主趙昺跳洋而亡。”
“張世杰逃走,行至交趾,大風吹翻其船,溺死于海陵港,其余宋臣皆降。”
“自此,張弘范將兩廣之地平定,便在崖山南面,刻石記功而還。”
“至元十七年十月,張弘范還朝,元世祖賜宴慰勞。”
“不久之后,張所染瘴癘突然發作,元世祖命御用醫師診視。”
“又派人看守,防止閑雜人等打擾其康復。”
“張弘范感覺自己病危將故,便沐浴更衣,宴請親人好友并一一做別,他將元世祖所賜劍甲托付給兒子張珪。”
“言畢,端坐而逝,享年四十三歲。”
“元世祖追贈張弘范為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追謚武烈。”
“至大四年,加贈推忠效節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齊國公,改謚忠武。””
“延祐六年,加保大功臣,進封淮陽王,謚獻武。”
王安石:金蒙野狐嶺之戰后,金軍逐漸失去了與蒙古騎兵大平原野戰的能力,于是,廣大華北平原成為了蒙古鐵騎自由馳騁的獵場。
蒙古軍第一次伐金期間,采取的是最為原始野蠻的焦土戰略,攻下一座城后屠城劫掠后將城池付之一炬。
這種野蠻的戰術一度導致富庶的華北平原赤地千里。
朝廷已經靠不住了,但人無論在任何時候都得想辦法活下去,更何況是歷來每逢天下大亂就有割據傳統的華北地區了。
河北的漢人再次如他們的祖先一般選擇了聚族自保以對抗蒙古人的兵鋒。
在以往,金國統治者斷然不會接受漢人掌兵,但如今在蒙古鐵蹄的沖擊下,連金國統治者都時刻面臨亡國的危機,河北漢人的兵是自己招募的,錢是自己出的,他們金國統治者根本就管不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