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軍李武、崔德一支進寧夏路。”
“于是宋政權都城汴梁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
“五月,察罕帖木兒開始調兵遣將進攻汴梁,親自率領大軍到達了虎牢關,派遣兵馬南道出汴南,攻打歸、亳、陳、蔡諸州;”
“北道出汴東,征發戰船沿著黃河,水陸并下,攻打曹州以南的地方,據守黃陵。”
“又調陜西的兵馬,出函谷關,越過虎牢關;”
“山西的兵馬越過太行山和黃河,會師于汴梁城下,奪取汴梁的外城。”
“察罕帖木兒親自駐扎在杏花營,指揮各路軍環繞著汴梁城修筑營壘,把汴梁圍得水泄不通。”
“劉福通起義軍屢次出戰皆敗,外無援軍,內無糧草,形勢十分危急。”
“八月,城中糧草殆盡,察罕帖木兒與閻思孝、李克彝、虎林赤、關保等大將商議,分門而攻。”
“入夜,元軍登城,破關而入,劉福通與數百騎護送宋主韓林兒自東門奪圍而遁,元軍俘獲宋政權的“皇后”及起義軍家屬數萬,宋政權官員五千余人。”
“元軍奪取汴梁后,起義軍失去河南,察罕帖木兒勢力大振,他親赴大都獻捷,受賜御衣、七寶腰帶。”
“朝廷以其功勞進封他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兼理河南行樞密院的事務、陜西行臺御史中丞。”
“于是,察罕帖木兒以兵分鎮關陜、荊襄、河洛、江淮,而重兵屯太行,營壘旌旗相望有數千里之多。”
“他的部隊每日修繕車船、兵甲,令軍士務農囤積糧食,訓練士卒,謀劃著大舉收復山東。”
“元軍在戰場上取得暫時勝利,各軍閥之間的矛盾也隨之萌生。”
“當時在中原屢與劉福通部紅巾軍爭戰的河南行省左丞相答失八都魯,出身于蒙古珊竹帶氏功臣世家,地位在察罕帖木兒之上,但戰績遠在察罕帖木兒之下,察罕帖木兒自恃有功,頗為不滿。”
“至正二十年二月,答失八都魯的兒子孛羅帖木兒升任為中書平章政事,又在興和一帶擊敗中路紅巾軍,朝廷命其總領一應蒙古、漢人諸軍,便宜行事。”
“戰功顯赫的察罕帖木兒對年少氣盛的孛羅帖木兒內心當然不服。”
“朝廷為避免雙方發生摩擦,命孛羅帖木兒守石嶺關以北,察罕帖木兒守石嶺關以南。”
“九月,孛羅帖木兒遣兵自石嶺關圍攻察罕帖木兒兵所守之冀寧,旋又退屯交城。”
“十月,朝廷又命孛羅帖木兒守冀寧,孛羅帖木兒派其大將保保、殷興祖、高脫想要進城,但是冀寧的守將拒不接納。”
“同時察罕帖木兒派其大將白瑣住、陳秉直率領大軍前來爭斗,卻被孛羅帖木兒的部將脫列伯打敗。”
王安石:元順帝命平章答失帖木兒、參政七十前往勸諭,孛羅帖木兒遂罷兵回到原駐地。
但雙方結怨已經很深,和解是不可能的。
紅巾軍各部互相攻伐不已。察罕帖木兒占領汴梁后,得知山東紅巾軍自相攻殺,決定大舉進攻山東。
至正二十一年六月,察罕帖木兒在洛陽召集各路將領,商定發師進攻山東的戰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