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出生于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艱苦的生活使他更早地了解百姓疾苦,培養了他堅毅沉穩、英勇果敢的性格。
徐達自幼習武,長大以后高大魁梧。
至正十二年,定遠郭子興聚眾舉義,攻取濠州,濠州人湯和率壯士十余人參加。
朱元璋受湯和的邀請,同樣投身郭子興部。
至正十三年,朱元璋奉郭子興命令回到家鄉招募士兵,二十二歲的徐達毅然從軍,與朱元璋初見之時,二人相談投機,便加入到朱元璋的麾下,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當時的濠州城中,紅巾軍有五個元帥。
“郭子興一派,孫德崖與其他三個元帥一派,兩派之間矛盾重重。”
“朱元璋見濠州城諸將爭權奪利難成大事,遂于至正十四年率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人離開濠州,南進定遠,途中先后奪取了定遠張家堡和橫澗山招撫、招降約兩萬三千余人,后一舉攻下滁州。”
“在此過程中,徐達勇猛地沖鋒陷陣,在軍隊中有了一定的威望。”
“至正十五年二月,徐達和朱元璋一舉攻取了和州。”
“因郭子興抓走孫德崖,孫德崖軍也抓走朱元璋。”
“徐達提出用自己替代朱元璋,朱元璋得以歸來,不久徐達也逃脫回來。”
“奪取和州后,徐達升任鎮撫,地位在其他將領之上,成為朱元璋麾下一名得力干將。”
“三月,郭子興去世,朱元璋逐漸掌握了郭子興所領導的紅巾兵的統帥權,徐達也更受朱元璋的重用。”
“六月,朱元璋率徐達等人渡江南下,攻占了軍事要地采石、太平,攻占太平時,四面皆是元兵,元中丞蠻子海牙、右丞阿魯灰等用巨艦攔堵了采石與姑蘇口,元將陳也先及其將領康茂才,水路分道包圍,徐達、鄧愈率兵出城,以奇兵襲擊他的后面,設下埋伏在襄城橋,擒元將陳也先,收伏康茂才及其部下。”
“八月,徐達奉朱元璋命攻取溧水、溧陽、句容、蕪湖等地,所到之處,所向披靡。”
“至正十六年二月,徐達回師與常遇春合擊元中丞蠻子海牙,確保朱元璋進入太平。”
“三月,徐達與朱元璋攻下集慶,并以集慶為根據地,改名為應天。”
“朱元璋坐鎮應天,命徐達為大將東攻鎮江,一日便攻取下來,攻取鎮江后,徐達對士卒嚴令不得焚掠殺戮,后朱元璋授其淮興翼統軍元帥。”
“七月,朱元璋稱吳國公,封徐達為僉樞密院事。”
“至正十八年,朱元璋親征婺州,徐達奉命留守應天。”
“至正十八年二月,朱元璋派徐達水路并進,西征陳友諒據守的皖城。”
“至正十九年,徐達會同院判俞通海的水師攻克池州,擒其守將洪鈞等人,并繳獲其全部戰船。”
“至正二十年五月,陳友諒派重兵進攻池州,徐達與常遇春設下埋伏,在九華山下大敗陳友諒軍,斬首一萬人,生擒三千人。”
“常遇春為避免后患主張殺三千俘虜,徐達不同意,二人僵持不下,于是把情況向上報告朱元璋,請其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