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輔用實際行動向朱棣證明,他沒有看錯人,在隨后的夾河、彰德、靈璧戰役中,張輔都身先士卒,立下赫赫戰功。
當朱棣率領大軍進入南京城的時候,張輔就在他的身邊。
因此,在9月份封賞靖難功臣時,按照張輔的戰功本應封為侯爵,但是朱棣考慮到張輔的妹妹是后宮妃子,為了避嫌親近外戚,因此冊封張輔為信安伯。
在靖難之役中,張輔與丘福、朱能等人并肩戰斗,眾人很清楚張輔的功勞,這也是兩位公爵功臣為張輔打抱不平的原因。
明成祖朱棣聽后非常認同,隨后便將張輔封為新城侯,增加俸祿至1500石。
“張輔洪武八年出生于漠北蒙古,是河南祥符人。”
“張輔字文弼,是河間王張玉的長子。”
“燕王朱棣起兵時,張輔隨父親張玉四處征戰,擔任指揮同知。”
“建文二年十二月,張玉在東昌戰死,張輔繼任父親職位。”
“他隨燕王在夾河等地征戰,都有立下戰功。”
“建文四年六月,張輔隨朱棣前往進攻南京,被加封為都指揮同知。”
“跟隨朱棣入京師后,被封為信安伯,食祿千石,被賜與世襲誥券,張輔的妹妹被封為皇妃。”
“丘福、朱能諫言張輔父子戰功赫赫,不可因為是外戚就薄給賞賜。”
“永樂三年,張輔被加封為新城侯,加祿米三百石。”
“安南國賊臣黎季犛父子弒殺陳姓皇帝篡奪了王位,立黎季犛的兒子黎蒼為皇帝。”
“永樂元年,原安南臣子裴伯耆到朝廷告難。”
“永樂二年,原安南國王陳日煃之弟陳天平投奔明成祖朱棣,后黎季犛假裝請陳天平回國。”
“永樂四年,朱棣派遣都督僉事黃中、前大理卿薛巖率兵護送陳天平回去,黎季犛派兵埋伏在芹站突襲,殺死陳天平和薛巖,黃忠領兵而還。”
“朱棣下令誅殺黎季犛父子,命成國公朱能為征夷將軍,張輔、沐晟為副將軍,率領豐城侯李彬等十八位將軍,士兵八十萬,率兵分道進攻安南。”
“十月二日,朱能死于軍中,軍隊由張輔帶領。”
“九日,張輔攻破隘留關。”
“十四日,張輔與沐晟在白鶴會師。”
“朱棣聽聞朱能去世后,任命張輔為將軍。”
“十二月,張輔在嘉林江大敗安南軍,一月,張輔、沐晟聯合接連攻下多邦城、東都、西都,季犛焚燒宮室逃到海上,三江州縣全部歸降。”
“永樂五年春,張輔派清遠伯王友等人渡過注江,攻破籌江、困枚、萬劫、普賴等寨,斬首三萬七千余級。”
“安南將領胡杜聚船在盤灘江上,張輔派降將陳封襲擊趕走了他,奪取其船只,平定了東潮、諒江等府州。”
“不久,張輔在木丸江擊破黎季犛的舟師,斬首一萬級,擒獲將校一百余人,安南軍溺死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