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憲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王陽明出生于浙江余姚的一個名門望族,系晉朝光祿大夫王覽之后,書圣王羲之的族裔;
六世祖王綱,以文才武略著稱;
祖父王倫一輩,亦是當地名士;
及至父親王華,弘治年間官拜學士、少詹事;
正德初年,升任禮部左侍郎;
后因太監劉瑾遷怒,王華調任南京吏部尚書、右侍郎;
劉瑾敗露后,王華官復原職。
作為家中長子,王陽明自幼被寄與厚望,5歲時更名守仁。
“明憲宗成化十七年,王華應試中狀元;”
“次年,時年11歲的王陽明,隨父親遷居京師。”
“成化十九年,王陽明正式就讀私塾;”
“王陽明13歲時,母親鄭氏逝世,幼年失恃對他來說是一個重大打擊,一度使其有了修道學佛的念頭。”
“及至成化二十二年,時年15歲的王陽明,在目睹明王朝內憂外患的局勢后,轉而決心立志報國。”
“他先后游歷考察了居庸關、山海關,縱觀山川地理,研習造堡備御之策,師從胡人學習騎射,留下了《夢謁馬伏波廟》的詩篇。”
“歸家以后,憂心忡忡的王陽明屢次想要上疏,陳奏《邊務八事》針砭時弊,后因祖父王倫勸阻未能成行。”
“明孝宗弘治元年七月,時年17歲的王陽明,奉父母媒妁之命前往南昌,與外舅江西布政司參議諸養和之女成婚。”
“婚后一段時間,王陽明閑居南昌,天天臨池學書,其間書法精進不少。”
“及至次年,王陽明攜夫人諸氏返回余姚,船過廣信時,前往拜謁大學問家婁諒,習得宋儒“格物”學說,研究哲學的動機開始萌發。”
“隨后,王陽明又師從大軍事家許璋,研習了不少天文、地理及孫、吳韜略。”
“弘治五年秋,王陽明參加浙江鄉試。”
“而后,一心求賢的王陽明遍覽朱熹著作,認為朱熹所言“格物致知”正是修身成圣的關鍵,于是邀約好友錢氏一同去“格竹子”。”
“然而,他一連格了七天七夜,始終一無所獲,反因勞累過度而大病一場。”
“格竹的失敗,使得王陽明對程朱理學漸生質疑,并就此改變了自己的看法。”
“明孝宗弘治六年,王陽明進入國子監讀書;”
“同年春,鄉試中舉的王陽明赴京師參加會試落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