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器重王陽明的時任會試主考、太常寺少卿李東陽邀請他即興作《來科狀元賦》,一首詩文詞章令王陽明贏得了不少贊許,但也招來了不少嫉妒。”
“弘治九年,王陽明再次赴京師參加會試,因遭官場嫉妒而再次落榜,轉而開始結社弄詩、研讀兵學。”
“弘治十二年春,時年28歲的王陽明高中進士,受官場斗爭影響,退居南宮第二,賜二甲進士出身第二人,受命觀政工部。”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秋,王陽明奉旨離京為威寧伯王越治喪,待其回京復命時,恰逢北地邊事緊急,王陽明遂上陳早年所作《邊務八事》疏,雖其諫言最終也未被采納,但他的聲望卻與日俱增。”
“不久王陽明便被擢升為進士上第,出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奉命前往直隸、淮安府等地,會同各巡按御史審判重囚。”
“其后一段時間,王陽明日子過得十分清閑,經常與文壇領袖李夢陽等對詩作賦,一度沉溺于詞章仙佛之間。”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31歲的王陽明幡然醒悟,隨即上書告病還鄉,筑室于紹興會稽山陽明洞潛心靜修。”
“其間時常與恩師許璋共參道妙,并自號為陽明山人,王陽明這個名字從此進入了歷史。”
蘇軾:陽明洞的經年靜修,使得王陽明得以大徹大悟,終棄佛老之學皈依儒家正統,繼而開始積極入世致用。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夏,王陽明回京復命時,恰逢山東鄉試在即,遂被聘為鄉試總裁,其間所有《試錄》皆出其手,一時之間名聲大噪,王陽明就此開始廣收門徒、授業講學。
同年九月,王陽明改任兵部武選清吏司主事,官秩不變。
弘治十八年,王陽明與翰林院庶吉士湛若水在京師一見如故,二人旋即約定共以昌明圣學為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冬,宦官劉瑾亂政,眾文官上疏彈劾,文淵閣大學士劉健諫言遭貶,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人被捕。
同年十一月,王陽明上疏勸諫營救戴銑等人,觸怒劉瑾;
次月,王陽明被罰廷杖四十、羈押入獄。
正德二年春,王陽明謫官貴州龍場驛丞;
赴任途中又遭遇錦衣衛追殺,險些命喪舟山,幸得鄰居沈玉殷相助逃脫;
隨后,王陽明又從福建輾轉至南京,探視了受其牽連而貶官的父親王華。
明武宗正德三年夏,王陽明赴任龍場時,那里還是一片荒莽之地,且瘴疫盛行,他先是棲身在蔓荊從棘中,而后覓得一石洞筑草庵居住,陽明小洞天也由此而得名。
安頓之后,王陽明又率人伐木筑室,先后建有何陋軒、君子亭,其間他還曾作詩自詡《君子亭記》。
自幼錦衣玉食的王陽明,在遭遇一系列人生變故后,突然于貴州龍場頓悟,創造性地提出了“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說,史稱龍場悟道。
伴隨著陽明學說的漸次傳播,貴陽提學副使席元山聞言率先拜謁王陽明,兩度求教朱熹、陸九淵學說之奧妙,這也是王陽明首次講授知行合一思想。
同年,王陽明受邀前往貴陽書院執教講學,并在此提出了著名的教條示龍場諸生的教育主張,即:立志、勤學、改過、責善。
這一年,王陽明38歲。
明武宗正德四年冬,王陽明謫官期滿,由貴州龍場驛丞升任江西廬陵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