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慶十六年十月十一日,曾國藩出生于湖南高官沙府湘鄉縣南白楊坪村。
曾國藩祖籍湖南衡陽,家中世代務農,清初時期遷至湘鄉,家中傳至五世祖時,已頗有產業。
曾國藩初名曾子城,是家中長子,父親曾麟書是一名秀才,曾國藩五歲起開始跟隨父親曾麟書讀書。
在曾麟書的督責下,曾國藩九歲時便讀完了五經,開始學作八股文。
“清道光六年,曾國藩應長沙府試,名列第七。”
“此后,曾國藩先后入讀衡陽唐氏家塾、湘鄉漣濱書院。”
“道光十三年,曾國藩考中秀才后,又入長沙知名學府岳麓書院學習。”
“一年后,曾國藩從岳麓書院肄業,參加湖南鄉試考中舉人。”
“年底,曾國藩動身前往北京參加會試。”
“曾國藩到達北京后先后參加了兩次會試都未考中,只好南歸返鄉。”
“在經過金陵途中,曾國藩把大部分路費都用來購書,回到家鄉后又苦讀了兩年,”
“最終于道光十八年考中進士,名列第三十八名,在殿試中又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
“朝考時列一等第三名,拔置第二名,入翰林院庶吉士,由此更名曾國藩,即國家之屏藩。”
“曾國藩成為曾家第一個翰林,曾國藩返鄉后,其祖父大宴賓客。”
“道光二十年,曾國藩以庶常館散館授檢討而登入仕途。”
“此后,曾國藩接連擔任過侍讀、國史館協修、禮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等職。”
“除去道光二十三年,曾國藩曾出任四川正考官半年,其他時間他大多在京師為官。”
“曾國藩在京為官十余年,對自己的職務大都十分盡責,久而久之便在當時的京都頗有盛名。”
“由于曾國藩在京供職期間,所任大多時官職地位不低、但沒有實權的閑散官職,期間曾國藩結識了京中的諸多人材,如與其同出翰林、對其有扶持之功的滿洲鑲藍旗穆彰阿,經世派人物劉蓉、郭嵩燾、姜忠源、羅澤南、歐陽兆熊等人。”
“此外,在京期間,曾國藩還注重學習,拜當時知名的理學大師唐鑒學習理學。”
“咸豐初年,太平天國起事后,咸豐皇帝召集群臣進行商討。”
“隨著太平天國的起義的聲勢愈加好大,曾國藩上簡練軍實以裕國用折,并向咸豐皇帝提出見解。”
“清咸豐二年,曾國藩得江西鄉舉試差,并獲準事罷回家探親,南下至安徽太湖縣時,曾國藩獲悉自己的母親江氏去世的訃聞,遂匆忙回籍奔喪。”
“隨著太平天國起義愈加激烈,曾國藩在籍期間接到上諭,命他在籍幫辦團練。”
“起初,曾國藩想要以丁母憂為由推辭,但湖南巡撫張亮基、曾國藩好友郭嵩燾等接連勸他出來保衛地方。”
“最后,曾國藩決定從湘鄉動身前往長沙組織團練。”
“曾國藩到達長沙后與湖南巡撫張亮基進行籌商,曾國藩認為以稽查城內土匪奸細為要務,操練為其次。”
“同時,長沙省城兵力單薄,行伍空虛,沒有防御能力。”
“曾國藩主張招募鄉民來省,他以羅澤南等人興辦的湘勇和江忠源興辦的楚勇為基礎,抽調各縣練勇。”
“在興辦團練的方式上,曾國藩主張把團與練區分開,團者即為保甲之法,練則是制器械、練丁壯、造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