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興辦團練期間,曾國藩委任黃廷瓚、曹光漢等編查保甲,同時曾國藩認為查辦“土匪”為第一要務,因此他在長沙城中魚塘口行轅中,設立審案局,委專人承審。”
蘇軾:不到半年的時間里,被斬首、杖斃的多達二百多人,由于曾國藩殺戮很多,被時人稱之為“曾剃頭”。
曾國藩在長沙督辦的團練成為了鎮壓湖南境內農民起義的武裝力量,以羅澤南等人率領的“湘勇”組成的“大團”則成為了最初的湘軍。
清咸豐三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曾國藩見太平天國聲勢浩大,而自己所辦團練規模太小,
曾國藩上奏朝廷,招募團練的丁勇為官勇,并模仿戚繼光所練戚家軍編練新軍,團練由此逐漸變成正式軍隊,“湘軍”也由此形成。
與此同時,江忠源被任命為湖北按察使,奉清政府令往江南大營,幫辦軍務,
曾國藩開始考慮創立水師。時值湘勇出湖南作戰,赴江西援助江西兵勇。
由于提督提督鮑起豹和曾國藩意見不合,營兵和湘勇不和發生械斗,曾國藩于是移駐衡州。
在衡州期間,曾國藩委任衡陽廩生彭玉麟、湘陰外委楊載招募水勇,湘軍由此開始創立水師。
水師創建后,既缺乏資金又船炮不齊,同年11月朝廷詔令曾國藩救援湖北,曾國藩以此為由予以回絕,曾國藩還奏請朝廷撥款四萬兩白銀作為購炮造船的經費。
至清咸豐四年,湘軍共造成大小船只三百六十一號,并裝備又大小炮四百七十門,其中新購洋炮三百二十門。
咸豐四年2月,曾國藩練成水陸兵勇各十營五千人。
時值太平軍攻陷九江、安慶,江忠源戰死廬州,太平軍乘勢襲擾湖南。
曾國藩遂發布《討粵匪檄》的檄文,于2月25日從衡州出發東征,經湘潭到長沙。
太平軍因寡不敵眾,拋棄岳州,曾國藩便進駐岳州,肅清太平軍殘部,3月間率軍北進,在洞庭湖被太平軍擊敗潰后退回岳州。
太平軍乘勝追擊,攻入岳州,曾國藩退回長沙,太平軍乘機襲取湘潭,占據長沙上游。
4月,曾國藩親自督師,進擊靖港,但適逢西南風發,水流湍急,戰船不能停泊,或為太平軍所焚毀,或為太平軍所奪。
曾國藩接連失利于岳州、靖港,憤懣不已,遂投水自殺,幸被左右隨侍救起。
接連兩次戰敗使得曾國藩當時的聲譽大有減損,曾國藩回到長沙后重整水陸各軍,并在衡州、湘潭開設船廠,繼續造成;
潰敗的各軍,曾國藩另募新勇,進行訓練。
兩次失敗使得曾國藩得到了諸多的教訓,積攢了實戰經驗,使得曾國藩明白了“兵貴精而不貴多”的道理,此后他便開始策劃“減兵省食”,還確立了“早起早食,嚴厲營規”的要求。
“在長沙經過一番休整,咸豐四年7月,曾國藩率湘軍再度出擊。”
“雙方在城陵磯要塞展開作戰,由于湘軍水師中存在著湖南人與外省人,他們互相排斥,互不救援,導致城陵磯水戰太平軍獲勝。”
“8月11日,塔齊布率湘軍陸師趕到城陵磯,大敗太平軍曾天養部,曾天養戰死,太平軍遭受打擊,軍中大亂,遂退向武昌。”
“城陵磯大戰之后,曾國藩水師順流而下進抵武昌,陸軍則兵分兩路,一路攻洪山、一路攻園。”
“10月12日,湘軍攻毀了太平軍園大營。”
“防守武昌的太平軍見湘軍氣勢洶洶,于10月13日逃往田家鎮,漢陽太平軍守將見武昌失守也棄城而逃。”
“咸豐皇帝得知曾國藩占領武昌的捷報后頗受鼓舞,任命曾國藩署理湖北巡撫,但軍機處進言。咸豐皇帝聽后便收回成命。”
“在御史沈葆楨的奏請下,咸豐賞賜曾國藩兵部侍郎銜,辦理軍務,令其率領水陸各軍乘勝東下,迅速攻取江西、安徽的太平軍。”
“武昌失守后,太平軍燕王秦日綱在田家鎮布置戰守,截擊湘軍,雙方在此進行了十天的激烈戰斗,太平軍迎戰失利,田家鎮半壁山要隘被湘軍奪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