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險要盡失,士氣大喪,遂于12月3日撤退,后遭湘軍連續追擊,最終撤向九江。”
“天平天國將領石達開與羅大綱趕到,率軍撤至孔垅驛一帶布防,阻擊湘軍。”
“雙方于12月31日在孔垅驛開戰,最終太平軍抵擋住了湘軍的進攻。”
“曾國藩連日攻城也未能奏效,最后決定將湘軍陸師分為兩支,一支由塔齊布率領繼續攻城一支由羅澤南率領進駐湖口城外的盔山,以牽制湖口太平軍,割斷九江與湖口的聯系。”
“太平軍認為湘軍能夠取勝是依靠水師,于是決定先攻破湘軍水師。”
“次年1月29日,太平軍針對湘軍水師多次發起襲擊,至2月11日間發起大規模的襲擊,導致湘軍水師大亂,船只損失無數,曾國藩座船也被太平軍俘獲,曾國藩再次投水自殺,被幕僚救起。”
“湖口戰敗后,曾國藩一面命羅澤南、塔齊布等繼續圍攻九江,一面繼續招募兵勇。”
“曾國藩水師座船丟在九江后,便棄船登陸,移駐江西南康,并改為重點發展陸師。”
“7月初,太平軍回師江西,江西省大受震動,曾國藩遂速召羅澤南、塔齊布回防江西。”
“但塔齊步死于與太平軍作戰途中,羅澤南則應當率兵回援武漢,以堵截太平軍由鄂返贛之路。”
“曾國藩猶豫再三后決定放棄讓羅澤南回防江西。”
“羅澤南走后,曾國藩在江西的處境日益困難,太平軍石達開部趁羅澤南回防武漢之機,大舉進攻江西,接連控制了江西十三府仲的八府五十四州縣,曾國藩部被困守在南昌和南康兩府的狹小地區,文報不通,聯系中斷。”
“羅澤南在回防武漢后不久戰死,此后,曾國藩部一直被太平軍圍困江西,直至咸豐六年秋,太平軍內部發生了內訌,湘軍趁勢發動反擊,形勢有所扭轉。”
李師師:咸豐七年3月,曾國藩接到父親去世發訃告,認為這是脫困江西的大好時機,于是奏請回鄉丁憂。
期間,曾國藩接連兩次向朝廷奏請在家終制,最終獲咸豐帝準許。
曾國藩為父守制期間,對前幾年的經驗教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領悟出領兵而未兼地方實權這一道理,還對自身的修養進行了檢討。
而在曾國藩離開江西,太平軍內部發生矛盾后,江西大部為清政府所攻陷,但湘軍進駐收復的江西后,由于內部派系問題也多有矛盾,清政府對湘軍進入江西后的安置問題猶疑不決。
太平軍失去江西后,轉而于咸豐八年以二十萬大軍由饒州、廣信一帶轉入浙江,攻占常山、江山等地,并對衢州發起圍攻。
胡林翼奏請朝廷希望能重新起用曾國藩率軍援浙。同年7月,曾國藩接到了朝廷諭旨,動身離家,前往長沙準備援浙。
曾國藩在江浙與太平軍作戰之時,湖北方面太平軍在攻陷九江之后,大舉進攻安徽廬州,湘軍將領李續賓、曾國藩的六弟曾國華在與太平軍交戰的過程中戰死,致使戰場形勢發生轉變,曾國藩不得已奉命馳援安徽。
曾國藩計劃啟程之時,聽聞太平軍一部進入景德鎮,曾國藩受江西地方政府之托,在江西進攻太平軍。
咸豐九年7月,石達開久攻寶慶不下,欲意入川作戰,由于當時湖北境內湘軍的厘餉大多籌于四川,為確保四川境內的安全,胡林翼奏請清政府任命曾國藩為四川總督并入川坐鎮。
最終咸豐皇帝僅以曾國藩為督軍,胡林翼遂奏請清政府讓曾國藩暫緩入川,駐扎湖北,以圖安徽,并得到咸豐皇帝的同意。
同年11月,曾國藩率軍萬人進駐太湖,占據從湖北通向安慶的要道。
咸豐十年,太平軍陳玉成率軍救援太湖,最終作戰失利,被迫放棄太湖,曾國藩由此率軍直逼安慶,與荊州將軍多隆阿配合圍困安慶太平軍。
同年5月,太平軍攻克清軍江南、江北大營,兩江總督何桂清被革職。
6月,清政府任命曾國藩為欽差大臣,署理兩江總督,率軍進攻皖南。
曾國藩提出了湖北、江西、安徽三省合防,固上游以圖下游的戰略主張,7月28日,曾國藩從皖、鄂交界地段抽調軍,進駐皖南祁門制訂了進攻皖南的方案,計劃分三路進攻皖南,一路由池州進攻蕪湖,一路由祁門經旌德、太平進攻溧陽,一路由廣信入浙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