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奉世西漢時期軍事謀略人物。字子明,出身將門世家,上黨人。
漢武帝末年以良家子弟選為郎,入衛宮中。
昭帝時,以其功補為武安長,后失官免職。
前將軍韓增聞奉世之才,遂奏請漢宣帝任命馮奉世為軍司空。
隨后,漢宣帝授馮奉世以衛侯,持節出使大宛。
是時,莎車貴族集團與鄰國勾結,共同攻擊堅持與漢通好的莎車王,并殺漢使奚充國。
此時匈奴又發兵進攻車師,因車師堅守,不能下而撤兵離去。
莎車遣使宣稱北道諸國已屬匈奴,并與匈奴結盟叛漢。
馮奉世認為漢軍距此甚遠,如不立即設法粉碎莎車之變,待之日強,其勢難制,必將危及整個西域。
遂決定不待奉聞朝廷,以符節諭告附近各國,盡發其兵,南北道共征集軍兵一萬五千人
由馮奉世自為統帥,進擊莎車,一舉攻拔其城,平定了整個叛亂,鞏固了西漢帝國對西域的統治。
上郡萬余歸降胡人叛逃,馮奉世奉命持節率兵追擊,穩定了邊境形勢。
護羌校尉帝湯嗜酒好殘,激怒羌眾,導致造反。
“馮奉世,字子明,上黨潞縣人,后來遷徙到杜陵。”
“馮奉世的祖先馮亭,是戰國末期韓國上黨郡的郡守。”
“秦昭襄王四十六年,秦國攻打上黨,堵住了太行山中的通道,”
“韓國守衛不住,馮亭就把上黨城獻給趙國并且為之防守。”
“趙國封馮亭為華陽君,和趙國大將趙括一起抵御秦國。”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馮亭在長平之戰中戰死。”
“馮氏宗族從此分散各地,有的留在潞縣,有的在趙地。”
“在趙地的成為官吏將軍,官吏將軍的兒子們又做了代國的丞相。”
“到秦滅六國以后,而馮亭的后代馮毋擇、馮去疾、馮劫都作了秦國的將相。”
“西漢建立以后,馮奉世祖父馮唐在漢文帝時聞名朝野,他就是代國丞相的兒子。”
“漢武帝末年,馮奉世因為是良家子弟而被選任作郎官。”
“漢昭帝時,按照他的功勞的大小和所排次序補任武安縣的長宮。”
“被免官時,年紀已有三十多歲,才學習《春秋》,鉆研其微言大義,讀兵法,明曉其內容和實例,前將軍韓增上報任命他做軍司空令。”
“本始年間,隨軍攻打匈奴。戰爭結束后,又擔任了郎官。”
“在此之前,西漢數次派遣使節出使西域,大多都辱沒使命不稱其職,有的貪污,有的被外國刁難侮辱。”
“元康元年,當時烏孫國很強大,有攻擊匈奴的功勞,同時西域諸國剛剛與西漢和好,”
“西漢正準備善待他們,想趁機安撫這些國家,就挑選可以出使外國的人。”
“前將軍韓增推薦馮奉世以衛候的身份持使節護送大宛等國的賓客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