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奮武將軍的兵馬到達,一起進攻羌族賊兵。”
“同年十月,軍隊都集合到隴西郡。十一月,一齊進攻。”
“羌族賊兵大敗,斬殺首級數千,余下的都逃出邊境。”
“戰爭未決勝負的時候,西漢又征募士兵一萬人,封定襄太守韓安國為建威將軍。”
“還未出發,聽說羌族賊兵被打敗了,漢元帝說羌族賊兵被擊潰受到懲罰,逃出邊境,那些休戰的將士,多留一些屯田守衛,防守要害之處。”
“永光三年二月,馮奉世回到京師,改任左將軍,光祿勛的職位不變。”
“之后記功封爵,漢元帝下詔說羌族賊兵兇殘狡黠,殺害官吏百姓,進攻隴西郡官署,燒毀驛亭,斷絕道路橋梁,極大地違背了天道。”
“左將軍光祿勛馮奉世前時率領軍隊征討,斬首俘虜八千余人,奪取牛馬羊數以萬計。”
“賜馮奉世關內侯的爵位,食邑五百戶,黃金六十斤。”
“裨將、校尉三十余人,都有賞賜。”
“一年多后,馮奉世病故。””
“馮奉世任武將官職前后有十年,為殺敵衛國的老將,功名僅次于趙充國。”
“馮奉世死后兩年,西域都護甘延壽因為誅殺郅支單于而被封為列侯。”
“當時丞相匡衡也以甘延壽假冒詔令滋生事端為理由,根據蕭望之的事例,認為不應當封侯,”
王安石:然而議論者都贊美甘延壽的功勞,漢元帝聽從眾人的意見封他為侯。
當時杜欽上疏,追溯稱頌馮奉世以前的功勞說從前莎車王殺害漢朝使者,和各國結盟背叛漢朝。
左將軍馮奉世以衛候的身份根據便利條件發兵誅滅了莎車王,用計策安定了城市,功績普及邊境地區。
議論者認為馮奉世作為使節有其使命,依《春秋》之義中說臣下不能獨斷專行,按漢朝的法律則有矯制之罪,所以不得封侯。
現在匈奴郅支單于殺害漢朝使者,逃亡到康居國,都護甘延壽征發城中之兵和屯田的將士四萬余人來誅殺他,封為列侯。
我的愚見認為比較罪過則郅支單于比莎車輕,衡量兵力則莎車比郅支多,使用軍隊則馮奉世少,
講勝利的程度則馮奉世為邊境安寧立下功勞,考慮失敗的成分則甘延壽給國家帶來的災禍深。
他們違背命令擅生事端的罪過是相同的,而甘延壽割地封侯,馮奉世卻不記封賞。
我聽說功勞相同賞賜不同則會使那辛苦的大臣產生疑慮,罪過一樣刑罰不同則百姓迷惑;
疑慮導致變化無常,迷惑導致不知所從;
變化無常則導致制度和導向不明確,不知所從則導致百姓不知如何行動。
馮奉世解除危難,忘死征戰,完成使命業績非凡,威名功績顯著,是世代出使者的表率,卻惟獨壓抑而不表揚他,
這不是圣明君主杜絕疑慮鼓勵節操的意思。希望交給有關部門商議。
漢元帝認為這是先帝時的事,就不再采納他的意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