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禹年輕時曾在長安學習,并與劉秀結為好友。
在更始元年,劉秀前往河北巡視,鄧禹跟隨其追隨,
這一方略被劉秀廣為采納,將鄧禹視為自己的蕭何。
鄧禹在協助劉秀建立東漢過程中功不可沒,他們共同奠定了河北的基礎,并成功收復關中。
劉秀稱帝后,鄧禹被封為大司徒、酂侯,后來更改封號為高密侯,并晉升為太傅。
直至永平元年去世,被追贈為元侯,以表彰他對東漢建立和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
“鄧禹十三歲時就能誦讀詩篇,后在長安從師學習,”
“此時和同在長安游學的劉秀結識,年少的鄧禹在見到劉秀后,認為劉秀不凡,與之交好,時常來往;”
“長安學習數年后,鄧禹回到新野老家。”
“更始帝劉玄即位時,許多豪強皆舉薦鄧禹,但鄧禹都不肯任職。”
“當劉秀出使巡行河北時,鄧禹驅馬追至鄴城,投奔于劉秀,”
“并講下“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的宿愿。”
“鄧禹追隨劉秀后,為其制定了“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的戰略方針,”
“劉秀大喜,常與鄧禹于帳中商討軍政大事,并讓人稱其為將軍。”
“王郎起兵反漢,鄧禹為劉秀征集數千戰士,攻拔樂陽,進駐廣阿,”
“劉秀對廣阿城的大小心生芥蒂,鄧禹稱古之能成就大業之人,在于恩德的多少,而不在于地方的大小,劉秀方才釋懷。”
“緊接著,鄧禹又率領騎兵在清陽擊敗銅馬起義軍,俘其大將,平定北州。”
“更始元年,劉秀想乘赤眉軍進攻函谷關之時,奪取關中,封鄧禹為前將軍,行王事,并讓鄧禹自選偏將。”
“鄧禹率精兵2萬開啟西征,一路破箕關,圍安邑,斬樊參,指揮若定,”
“大敗更始10萬大軍,繳獲無數輜重、兵器,一戰定河東。”
“河北、河東既定,劉秀于建武元年在鄗縣登基稱帝”
“鄧禹被任為大司徒,封酂侯,食邑萬戶,此時的鄧禹年僅24歲。”
“之后,鄧禹繼續率兵西進,渡過黃河攻克夏陽縣,”
“然而此時赤眉軍先于鄧禹占據長安,更始政權滅亡,當時赤眉軍所到之處一片狼藉,”
“而鄧禹所管軍隊,紀律嚴明,深得百姓的擁戴,名震關西。”
“面對赤眉軍先入關中的形式,鄧禹料定其不能長守,不急不躁,”
“遂迎兵北上,奪北地三郡,養兵蓄銳,囤積糧草,再觀察關中局勢,伺機而動,”
“即使劉秀親自寫信催促,鄧禹也不為所動。”
“建武二年,鄧禹又被加封為梁侯,食邑四縣。”
“長安的赤眉軍也發生內亂,主力部隊西走扶風,鄧禹乘虛而入,占領了長安,”
“大擺宴席,犒勞三軍,收西漢十一帝神主送歸洛陽。”
“赤眉軍退出長安,進入隴右,但被隗囂所敗,又折返回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