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鄧禹還與關中首領延岑在交戰,來不及應對赤眉軍,敗走高陵,之后又率饑餓之軍多次交戰,接連失利。”
“建武三年,鄧禹率兵東歸,與征西大將軍馮異相遇,鄧禹自知有負重托,”
“便邀馮異一同進攻赤眉,被馮異否決,但鄧禹急于求成,率軍進攻,中誘敵之計,”
“被赤眉軍擊潰,之后鄧禹又不聽馮異勸解,再次迎戰,以至大敗收場,僅帶二十四騎逃歸宜陽,””
“鄧禹自覺向劉秀請罪,引咎辭職,并上交大司徒、梁侯印綬,劉秀給予免官留爵處罰。”
李白:鄧禹十三歲時,就能朗誦詩篇,在長安從師學習,當時劉秀也游學京師,
鄧禹雖年幼,但見到劉秀后就知道他不是一位普通人,就與他親近交往。數年后回家。
等到漢兵起,更始即位,豪杰們多薦舉鄧禹,鄧禹不肯相從。
后來聽說劉秀安定河北,鄧禹就驅馬北渡黃河,追劉秀到鄴縣。
更始雖然定都關西,但現在山東沒有安定,赤眉、青犢之流,劫輒以萬數,三輔一帶,往往群聚假借名號。
更始既沒有挫敗過他們,而他們也不聽指揮裁決,各將領都是些庸人崛起,志在發財,爭用威力,早晚圖快樂罷了,
并沒有忠良明智,深謀遠慮,真想尊重主上安撫百姓的。
四方分崩離析,形勢清楚可見。
明公雖然建立了輔佐王室的功勞,恐怕也難成大業。
為今之計,不如延攬四方英雄,務必取悅民心,建立高祖的偉業,拯救百姓萬民的生命。
以公的德才平定天下,是足可以平定的。
劉秀大悅,因此令左右的人稱鄧禹為鄧將軍。
讓他住宿在帳中,共同商定策略計劃。
等到王郎起兵,劉秀從薊到信都,派鄧禹征發各郡國的“快速部隊”,得數千人,令他親自率領,
另去攻拔樂陽縣,又跟劉秀到廣阿,光武住在城樓上,打開地圖,指示鄧禹說
天下的郡國這樣多,如今僅得了一個,你以前說以我的德才是足可以平定天下的,為什么呢
現在海內混亂,人們思念明君,就像嬰兒思慕慈母一樣。
古代興大業得天下的,在于德的厚薄,而不是土地的大小。
當時任用將領,多訪問于鄧禹,鄧禹所薦舉的人才,都能才職相稱,劉秀認為鄧禹知人。
派他另率騎兵,與蓋延等擊銅馬于清陽。
蓋延等先到,戰不利,退回保城,被銅馬軍所困,鄧禹進兵與賊戰,把銅馬軍打敗,活捉了他們的大將。
從劉秀追擊銅馬軍到蒲陽,連戰連勝,北州大致平定。
“延岑在藍田被馮異擊敗后,又與秦豐合兵再次侵擾順陽一帶,鄧禹被任命為右將軍,”
“最后一次作為戰將出場,于鄧縣擊敗延岑,迫使其逃奔西蜀,收復其余部。”
“建武十三年,天下平定,鄧禹被加封為高密侯,食邑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縣,”
“功成名就的鄧禹此時不貪戀名勢,選擇辭官退隱,歸隱后的鄧禹專心侍奉母親,”
“教化子孫,一切用度都取之于封地賦稅,不修私產,不謀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