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中元元年,鄧禹再次代理大司徒職務,跟隨皇帝東行巡狩,祭祀岱宗泰山。”
“后又被漢明帝劉莊拜為太傅,享受覲見皇帝時可以東向而坐,鄧禹患上重病時,劉莊還多次到家中探視。”
“永平元年,鄧禹因病逝世,享年57歲,謚號元侯。”
“鄧禹在追隨劉秀后,提出了圖天下策。”
“鄧禹認為劉秀具有輔助國家的才能,但更始帝及其所屬綠林軍崛起于亂世,志在錢財,喜歡濫用權力,”
“也無尊主安邦、明察善斷的良臣,不值得輔佐,而赤眉軍、青犢軍各居一方,”
“赤眉軍更是如同賊寇,天下分崩離析之勢,一目了然。”
“遂勸劉秀以河北為基地,招攬英雄,收攬民心,再待機奪取天下。”
“同時,鄧禹在識人方面,獨具慧眼,為劉秀延攬了大量軍政人才,””
“其中不少人也位列云臺二十八將之中,包括引見賈復,舉薦寇恂鎮守河內郡,推薦吳漢征調幽州軍隊等。”
“鄧禹在西征過程中,首次面對更始將領王匡、成丹等率領的10萬大軍時失利,導致部下樊崇戰死,”
“但鄧禹沒有選擇撤軍,而是等待時機,當王匡大軍攻到營寨前,”
“傳令擂鼓出擊,大敗王匡軍,從而平定了河東。”
“后來,在面對赤眉軍先入長安的時局時,劉秀及鄧禹部下皆勸鄧禹進攻長安,”
“但鄧禹深謀遠慮,認為赤眉軍就是賊寇,會將長安城內充裕的糧草很快消耗殆盡,便北上等待時機,”
“之后不出鄧禹所料,赤眉軍出走,鄧禹輕松占據長安。”
“同時,鄧禹所率軍隊,紀律嚴明,所到之處,百姓皆扶老攜幼,簞食壺漿迎接,”
“鄧禹也會停駐留宿,安撫民眾,收攬民心。”
“鄧禹尊稱儒家學術,多年征戰,斬敵無數,卻“未嘗妄殺一人”,”
“鄧禹退隱之后,專心教化子孫,崇尚節儉,令十三子各自掌握一門技藝,”
“不僅將將武功收錄進竹帛史書,還兼以文德教養子孫,培養了矜重內斂、尚文好學的家風,”
“其后世中有封侯者29人,官至三公者3人,2代皇后,成為世族中“可以為后世法”的文化典范。”
杜甫:劉玄派定國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將軍劉均及諸將,分據河東﹑弘農以拒之。
赤眉軍人多,王匡等莫能當。
劉秀估計長安將來必為赤眉所破,想乘機奪取關中。
劉秀知鄧禹沉深有大度,拜鄧禹為前將軍,行王事,率精兵二萬前往,
并令其自選偏裨以下的人與其同去,鄧禹以韓歆為軍師,李文﹑李春﹑程慮為祭酒,
馮愔為積弩將軍,樊崇為驍騎將軍,宗歆為車騎將軍,鄧尋為建威將軍,
耿欣為赤眉將軍,左于為軍師將軍,引兵西進。
鄧禹率軍越太行山,出箕關進取河東。
河東都尉閉關拒守,經戰十日,大破守軍,奪獲大批軍資糧秣。
繼而又率軍圍安邑,但數月未能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