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秉體魄魁梧,腰帶八圍。
博通書籍,能夠解說《司馬兵法》,尤其喜好將帥用兵謀略。
因為父親耿國的功勛而被任用為郎官,屢次上書談論軍事。
曾認為中原空虛消耗,邊疆不安定,問題就出在匈奴。
用戰爭消滅戰爭,是有盛德的君王的方法。
漢明帝已經有心北伐,暗中很贊同他的意見。
永平年間,漢明帝征召耿秉到宮中,詢問他前后所奏的有利國家的謀略,拜任他為謁者仆射,于是耿秉被漢明帝親近寵幸。
每次公卿集會議事,漢明帝常常帶耿秉上殿,拿邊疆之事詢問他,大多很對漢明帝的心思。
“永平十五年,耿秉上書朝廷請求攻打北匈奴。”
“漢明帝便讓耿秉、竇固和太仆祭肜、虎賁中郎將馬廖、下博侯劉張、好畤侯耿忠等人共同商議攻打北匈奴。”
“從前匈奴有游獵部落的援助和其他蠻族的依附,所以不能將它制服。”
“在漢武帝時得到武威、酒泉、張掖、敦煌等河西四郡及居延、朔方以后,匈奴便失去富饒的養兵之地,斷絕了羌、胡關系,勢力范圍只剩下西域,而西域不久也依附了漢朝。”
“所以,呼韓邪單于到邊塞請求歸屬,乃是大勢所趨。”
“如今的南匈奴單于,情形與呼韓邪單于相似。”
“但目前西域尚未依附漢朝,而北匈奴也沒有挑釁作亂。”
“我認為應當首先進攻白山,奪取伊吾,打敗車師,派使者聯合烏孫各國以切斷匈奴的右臂。”
“在伊吾還有一支匈奴南呼衍的軍隊,如果將他們打敗,便又折斷了匈奴的左角,此后就可以對匈奴本土發動進攻了。”
“如今進攻白山,匈奴必定集合部隊救援,我們還應當在東方分散匈奴兵力。”
“同年十二月,任命耿秉為駙馬都尉,竇固為奉車都尉,騎都尉秦彭為耿秉的副手”
“耿忠為竇固的副手,全都設置從事、司馬等屬官,出京屯駐涼州。”
“永平十六年二月,漢明帝派太仆祭肜與度遼將軍吳棠率領河東、河西的羌人、胡人部隊和南匈奴單于的部隊,共一萬一千騎兵,出高闕塞;”
“派竇固、耿忠率領酒泉、敦煌、張掖三郡郡兵和盧水的羌人、胡人部隊,共一萬二千騎兵,出酒泉塞;”
“派耿秉、秦彭率領由武威、隴西、天水等三郡募士和羌人、胡人部隊,共一萬騎兵,出張掖居延塞;”
“派騎都尉來苗、護烏桓校尉文穆率領太原、雁門、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定襄等七郡郡兵和烏桓、鮮卑部隊,共一萬一千騎兵,出平城塞,一同討伐北匈奴。”
“耿秉和秦彭進攻北匈奴匈林王,橫越沙漠六百里,到達三木樓山后,因北匈奴都已逃走,于是不戰而還。”
“此戰只有竇固和耿忠一路大軍有所收獲,斬殺北匈奴一千余人,奪取伊吾盧地區,并設置宜禾都尉。”
“永平十七年夏天,漢明帝派耿秉和奉車都尉竇固、騎都尉劉張都出敦煌郡昆倉塞,進攻西域。”
“命耿秉、劉張都交出調兵兵符,歸屬竇固調遣。”
“漢軍集合部隊共一萬四千人,在蒲類海邊打敗白山的北匈奴部隊,于是進軍攻打車師國。”
“車師國有車師后王和車師前王,車師前王是車師后王的兒子,兩個王庭相距五百余里。”
“竇固認為車師后王之地路遠,山谷深險,士兵將受到寒冷的折磨,因而打算進攻車師前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