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張讓兩人于是懷恨,在皇甫嵩討伐邊章等人時,趁機向漢靈帝劉宏進讒言,詆毀皇甫嵩征戰無功,耗費巨大。”
“同年七月,劉宏聽信讒言,征召皇甫嵩入朝,將其貶職降爵,收回其左車騎將軍印綬,又削減其封邑六千戶。”
“中平五年十一月,涼州人王國叛亂,舉兵圍攻陳倉,漢靈帝劉宏重新啟用皇甫嵩,任命他為左將軍,指揮前將軍董卓,各自率領兩萬人前往征討叛軍。”
“董卓建議快速進兵陳倉,解除叛軍的包圍,皇甫嵩沒有聽從,認為陳倉城雖然小,但是城池堅固,王國雖然兵勢強盛,難以攻破;”
“只要敵人不能攻克陳倉,自己以逸待勞,不用調兵遣將就能取得勝利。”
“王國率眾圍困陳倉城,從冬天一直到次年春天,持續了八十多天,因為城池堅固,始終不能攻克。”
“中平六年二月,王國的叛軍疲憊不堪,果然自行撤退。”
“皇甫嵩率軍追擊,董卓認為窮寇勿追,困獸猶斗,追擊王國的軍隊不能取勝。”
“皇甫嵩卻認為王國的軍隊已經喪失斗志,自己以精兵對陣疲憊之敵,定能大獲全勝。”
“皇甫嵩于是獨自率軍在前追擊,命令董卓率部作為后援。”
“皇甫嵩擊敗叛軍,取得大勝,斬獲敵軍首級上萬,王國逃亡被殺。”
“董卓羞愧不已,因此對皇甫嵩暗中忌恨。”
“中平六年,朝廷征召董卓入朝擔任少府,董卓沒有就職。”
“朝廷不能牽制董卓,加之漢靈帝病重,于是任命董卓為并州牧,其部下兵馬歸屬皇甫嵩統領。””
“董卓上奏,不愿交出兵權。”
“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酈當時在軍中,他認為董卓心懷篡逆,包藏奸心,而且其人兇狠暴戾,將士都不歸附于他;”
“皇甫酈勸諫皇甫嵩起兵討伐董卓,以彰顯忠義,鏟除禍患。”
“皇甫嵩認為董卓固然有罪,但是討伐也需要得到皇帝的詔命,應該上奏朝廷裁決此事。”
“皇甫嵩于是上疏漢靈帝劉宏,董卓遭到劉宏斥責,因此更加怨恨皇甫嵩。”
“同年四月,漢靈帝劉宏去世,少帝劉辯繼位;”
“同年九月,董卓廢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
“初平元年,董卓專權,把持朝政;”
“當時皇甫嵩率兵三萬駐扎在扶風郡,與京兆尹蓋勛密謀討伐董卓。”
“恰逢董卓征召皇甫嵩入朝擔任城門校尉,打算趁機殺掉他;”
“皇甫嵩部下長史梁衍認為董卓妄自廢立皇帝,如今征召皇甫嵩入朝,必然加害于他;”
“梁衍勸諫皇甫嵩舉兵討伐董卓,迎接漢獻帝前往長安,同時與舉兵討伐董卓的袁紹等人的義軍東西呼應,必然能夠擊敗董卓。”
“皇甫嵩沒有聽從,于是前往京城。”
“皇甫嵩到達京城,果然被逮捕下獄,即將被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