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熹四年,呂岱出生在廣陵郡海陵縣東境的一個官宦人家。
建安五年,東吳開基之主孫策去世,其弟孫權繼位后,廣攬天下人材。
呂岱前往孫權幕府投其麾下,被任命為吳郡郡丞。
呂岱在郡丞之位上恪盡職守,把分管之事治理得井井有條,很快脫穎而出。
一次,孫權主持召開會議,親自檢查各郡倉庫管理以及獄中囚犯處置情況,
“縣令縣丞都來拜見,其他郡丞受到孫權責備,惟有呂岱從容不迫地“處法應問”,深得孫權賞識。”
“于是,孫權將其留在身邊,任錄事掌管文案,不久提升為“余姚長”。這是他人生最大的轉折點。”
“呂岱到余姚縣后第一件事就是組建了一支一千余人的部隊,這些招募來的江南健兒后來跟隨呂岱轉戰南北,建下赫赫戰功。”
“建安十六年,會稽、東冶五縣賊寇呂合、秦狼等人作亂,孫權以呂岱為督軍校尉,呂岱立即率領本部人馬趕往東冶,與西部校尉蔣欽等前往征討,生擒呂合、秦狼,五縣于是被平定,呂岱被任命為昭信中郎將。”
“建安二十年,呂岱督率孫茂等十將跟隨孫權配合呂蒙進取長沙三郡,而安成、攸、永新、茶陵四縣的官吏一道進入陰山城,聚合兵眾抗拒呂岱,呂岱進攻圍寨,這些人眾全都投降,三郡于是平定。”
“孫權留下呂岱鎮守長沙。安成縣縣長吳碭及中郎將袁龍等響應關羽,再為反亂。”
“吳碭占據攸縣,袁龍守在醴陵。孫權派遣橫江將軍魯肅攻打攸縣,吳碭突圍逃走。”
“呂岱進攻醴陵,于是生擒袁龍并將其斬殺,呂岱升為廬陵太守。”
“延康元年,曹操去世,曹丕稱帝,東漢正式滅亡。”
“孫權將交州刺史步騭調到前線,呂岱替代步騭為交州刺史。”
“到任后的呂岱一方面恩威并施,在不斷削平嶺南地方勢力反抗的過程中積蓄自身實力,一面努力尋求剪滅嶺南割據勢力的機會。”
“呂岱到了交州,高涼賊寇頭領錢博乞求歸降,呂岱承襲舊制,以錢博為高涼西部都尉。”
“又郁林少數民族兵卒進犯并保衛郡縣,呂岱討伐擊敗了他們。”
“其時桂陽、湞陽賊寇王金聚眾在南海境界上,領頭作亂為害,孫權又詔令呂岱征討,生獲綁縛王金,傳送到京都,斬首和生擒共達一萬多人。”
“呂岱升為安南將軍、假節,封爵都鄉侯。”
“東漢末年,嶺南最大地方勢力代表為士燮兄弟。”
“赤壁大戰以后,曹操勢力退回北方,孫權向西發展遭到劉備集團阻擊,向北發展暫無勝算,嶺南成為孫權勢在必得之地。”
“黃武五年,任交趾太守40年之久的士燮去世,士燮的兒子士徽意欲叛吳自立,割據一方。”
“孫權出于防范,欲罷免士徽交趾太守一職,改任其為安遠將軍,領九真太守,以校尉陳時接代士燮為交趾太守,目的是進一步削弱士徽的勢力。”
“對此,士徽更加不滿,叛吳之心益明。”
“為此,呂岱上表孫權建議分拆南海三郡設置交州,以將軍戴良為交州刺史,海東四郡另外虛置廣州,呂岱自任為廣州刺史。”
“孫權采納了呂岱的建議,派遣戴良與陳時南往就任,士徽不服從命令,公然發兵防守海口以抵拒戴良等人。”
“呂岱知道士徽此時不除,必然后患無窮,一面上書孫權請求征討士徽抗命之罪,一面書致士徽“告喻禍福”,發動政治攻勢。”
李白:呂岱督領兵卒三千人日夜渡海進軍。
有人對呂岱說:“士徽憑借幾代的恩寵,被全州人所依附,不可輕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