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郃出生于河間郡鄚縣,東漢末年,他參加討伐黃巾軍的招募,擔任潁川郡人韓馥部下的軍中司馬。
初平二年,韓馥被迫讓出冀州以后,張郃帶兵歸順袁紹,被任命為校尉抵御北方諸侯公孫瓚。
公孫瓚被擊敗以后,張郃因為立功多,升任寧國中郎將。
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峙,袁紹派遣部下淳于瓊等人督運糧草駐扎在烏巢,曹操親自率軍迅速來攻打。
張郃便勸說袁紹,現在曹軍精銳,淳于瓊等人一定會被擊潰,淳于瓊一旦兵敗,則將軍大勢已去,應該盡快派兵前去救援。
“而謀士郭圖則反對這個意見,他認為應該直接攻打曹軍本營,曹軍肯定會返回,困局自然解開。”
“張郃再勸,曹軍大本營守衛堅固,很難攻破,如果淳于瓊等人被抓,袁紹全軍就都要成為俘虜了。”
“然而袁紹更看中郭圖的意見,于是只派出輕軍去救援淳于瓊,卻用重兵讓張郃、高覽去攻打曹軍大本營,當時守營的主將是曹仁,他們未能攻下。”
“后來曹操果然擊敗了淳于瓊等人,烏巢糧草也被燒毀,袁紹軍隊潰敗。”
“郭圖為此感到羞慚,于是誣陷張郃,說他對于袁軍的失敗很高興,所以出言不遜。”
“張郃害怕被追究,便和將領高覽一起燒掉攻城櫓,投靠了曹軍。”
“曹操知道張郃來投十分高興,舉例說當初伍子胥沒有早早醒悟,使自身陷入危機,哪比得上微子拋棄殷紂,韓信離楚歸漢呢。”
“張郃被曹操任命為偏將軍,封爵都亭侯。”
“張郃受到曹操重用,被授與軍隊跟隨曹操攻打鄴城,成功攻下鄴城后,又跟隨曹操去渤海攻打袁紹的兒子袁譚。”
“后張郃親自率軍圍困雍奴,大敗了對方。”
“曹操征討柳城時,張郃與曹將張遼都擔任先鋒軍。”
“在白狼山一役,張郃受張遼指揮,大破烏桓,張遼斬單于蹋頓及許多各部落王,俘虜胡漢兩族二十余萬人,最終平定烏桓。”
“張郃因功升任平狄將軍。之后他又率兵去東萊郡討伐管承,再與張遼等人共同征討占據氐族六縣反叛的陳蘭、梅成。”
“陳蘭等人潛入灊山中的天柱山,其山險峻高二十余里,張郃隨張遼等人圍攻天柱山,最終攻下,大獲全勝,斬獲了陳蘭、梅成的首級。”
“張郃跟隨曹操到了渭南,擊潰了馬超、韓遂等人。”
“圍困了安定,降服了楊秋。又同曹軍將領夏侯淵一起征討鄜城的首領梁興及武都一帶的氐族人。”
“張郃抵達渭水上,馬超令氐族、羌族數千來抵御張郃。”
“還未交戰,馬超就退走,張郃率軍收取了馬超軍隊的軍用物資。”
“當夏侯淵到達時,諸縣皆已投降張郃。”
“再次攻破馬超的部隊后,張郃還平定了割據涼州的宋建的統治區域。”
“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親征占據漢中的張魯。”
“抵達陳倉后,準備自武都郡進入氐族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