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即位后,張郃被派遣去南方駐軍在荊州,與曹魏權臣司馬宣王攻打孫權手下的將領劉阿等人。
他們追擊吳軍到了祁口,在交戰中打敗了劉阿。
太和二年,蜀國大將諸葛亮兵出岐山大舉北犯,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響應諸葛亮。
時任右將軍的張郃被加封特進,督領各路軍隊在街亭抵御諸葛亮手下將領馬謖。
馬謖屯軍駐扎南山,沒有下山攻城。張郃就斷絕了他取水的渠道,攻打并大敗了馬謖。
南安、天水、安定等響應諸葛亮叛變的郡地,也被張郃領兵大敗,順利平定了各郡縣。
曹叡下詔嘉獎張郃,夸他披堅甲、執利器,所攻打的地方都被攻克平定。
并加封張郃食邑一千戶,連同以前的共計四千三百戶。
司馬宣王在荊州治理水軍,打算沿著沔水進入長江去征討東吳。
張郃受命統率關中的部隊前去聽從司馬宣王的調度。抵達荊州后,碰上冬天水淺,大船不能行進,張郃就屯駐在方城。
后諸葛亮再次兵出岐山,迅猛攻打陳倉。
曹叡派驛馬召張郃到京城,還親臨河南城,設置酒宴為張郃送行。
“曹叡派遣南北軍士三萬人以及武衛、虎賁兩營護衛張郃,并感嘆等張郃到那,諸葛亮已經得到陳倉了。”
“張郃知道諸葛亮的軍隊缺少軍糧,不能久攻,于是回答自己還沒到,諸葛亮就已經撤軍了;”
“屈指一算諸葛亮的軍糧撐不到十天。于是張郃率軍晝夜兼程抵達南鄭,諸葛亮果然撤軍。”
“曹叡召張郃部隊返回京都,拜他為征西車騎將軍。”
“蜀漢后主劉禪建興九年,諸葛亮再次出兵祁山,張郃受命統領眾將領往西到略陽。”
“曹叡派司馬宣王往西駐扎在長安,督領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人迎擊諸葛亮。”
“司馬宣王讓費曜、戴陵留下四千精兵守衛上邦,其余人全部出兵西救岐山。”
“張郃想要分兵駐扎在雍城、郿縣,司馬宣王表示前軍能獨當一面,就依張郃所言;”
“如果不能就不宜分兵。之后諸葛亮在上邦攻破了郭淮、費曜等人,在上邦之東遇見了司馬宣王的軍隊,對方固營自守,兩軍沒有交戰,諸葛亮引兵歸還。”
“司馬宣王追尋諸葛亮的蹤跡到了鹵城,張郃請戰,說亮軍遠來迎戰,請戰不得,對魏軍來說,是利在不戰,想要從長計議,”
“并且祁山要塞已經知道魏軍距離他們不遠,按照常理他們會自發地固守要塞,所以大軍可以停止前進,”
“屯駐于此,分出奇兵,繞擊亮軍的后方,不應該只前進而不敢交戰,坐失民望。”
“司馬宣王沒有聽從,只一味追尋諸葛亮,追到之后,又登山掘營,不肯與諸葛亮交戰。”
“魏軍將領賈栩、魏平數次請戰,司馬懿畏蜀如虎,令天下人恥笑。”
“同年五月,諸葛亮退守祁山,命手下王平守衛南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