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宣王自己攻打諸葛亮,命張郃去攻打王平,王平堅守不動,張郃無法攻克。”
“司馬宣王派張郃去追擊諸葛亮,張郃反對認為歸軍勿追,司馬宣王不聽。”
“張郃不得已,于是追擊,蜀軍在木門谷乘高布伏,弓弩亂發,流矢射中張郃的右膝,他因此陣亡。”
“朝廷賜張郃謚號曰壯侯,他的兒子張雄嗣爵。”
“張郃生前征戰多年立下功勞,魏明帝曹叡分給他食邑,又將他的四個兒子封為列侯,賜他小兒子關內侯的爵位。”
蘇軾:在三國時期有這么一位武將,他是魏國五子良將之一,
在歷史上他的戰績并不遜色于同陣營的名將,他的名字叫做張郃。
張郃,三國時期的魏國名將,也是漢末時期留存下來的武將之一,
最早是鎮壓黃巾之亂的一名義軍,后來成為了漢末群雄中的冀州牧韓馥帳下的‘軍司馬’,和統領著先登營的麹義算是同袍。
后來韓馥被麹義和袁紹威逼,冀州牧的位置被袁紹所得,張郃也率軍投靠到了袁紹的麾下,在后來與白馬公孫瓚的戰斗中獲取了大量的戰功被袁紹所器重。
之后在官渡之戰中張郃看出了形勢的危急,給袁紹言明,但是袁紹手下的謀士郭圖卻不認同張郃的說法,
袁紹在兩個人爭執的時候選擇相信郭圖,而后果然被張郃說中,戰局越來越不利,郭圖知道自己錯了卻還誣陷張郃說他“郃快軍敗,出言不遜”,
于是張郃果斷率軍降曹,從此成為了曹魏陣營的將領,曹老板的優點大家也知道,惜才。
所以知道張郃率軍投降后非常高興,言道:“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還將其封為了“都亭侯”。
張郃在曹老板的麾下正式開始發光發熱,先是背刺袁紹,而后更是在張遼的成名戰‘白狼山之戰’中擔任先鋒,在張遼的指揮下大破烏桓,徹底剿滅了袁紹勢力。
然后跟隨張遼平陳蘭之叛,接著擊潰馬超韓遂平定渭南,還和夏侯淵一起將國中之國宋建的小皇朝給剿了。
張郃用兵很厲害,精通戰術,而且還能料敵先機。
在與蜀吳兩大勢力的戰斗中展現出了強悍的統兵能力,曾在江陵大敗吳軍,而在歷史上著名的街亭之戰就是張郃帶兵將鎮守街亭的馬謖擊敗,導致蜀軍后續的慘敗。
在三國時期猛將有很多,但是有勇有謀的武將卻不常見,張郃就是其中之一,
他個人的武力不是很突出,但是他對于軍隊的調度以及軍事上的安排都十分精妙,被蜀吳兩家視為重點鏟除對象,在漢中之戰他與夏侯淵領兵與蜀漢爭奪漢中之地,
結果夏侯淵被黃忠斬首,張郃卻收攏殘兵撤退,在事后劉備聽聞斬殺的是夏侯淵而非張郃于是嘆道:“當得其魁,用此何為邪。”可見對于張郃的忌憚。
最后張郃是被司馬懿坑死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戰場上的,還是和袁紹一樣,勸司馬懿不要追擊但是司馬懿卻執意命張郃追擊蜀軍,
最后只能聽命,果不其然最后張郃被蜀軍射殺,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張郃懂得戰術變化,善于安營布陣,判斷戰勢地形,沒有不如他所預料的情況,從諸葛亮到蜀國各位大將都懼怕他。
被后世稱為曹操麾下“五子良將之一”,以巧變著稱。
魏明帝曹叡夸贊張郃,諸葛亮把巴蜀之眾,號稱虓虎之師,而張郃披堅甲、執利器,所攻打的地方都被攻克平定。
近現代歷史學家蔡東藩認為,張郃是魏國著名大將,街亭一役,是由他實際主導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