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郡之戰中周瑜被箭所傷,因傷勢嚴重退兵。
曹仁聽說周瑜重傷后,親自帶軍到周瑜陣前,周瑜親自軍營激勵士氣,曹仁見狀便撤退。
周瑜與曹仁在南郡相持一年多,數次交戰中傷亡很多,曹仁損失慘重,不能支撐,于是放棄南郡,向北突圍。孫權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駐軍江陵。
建安十六年三月,關中割據各地的將領聯合反叛,共有部眾十萬人,據守在潼關。
曹操命安西將軍曹仁率領各軍進軍潼關,但是下令不可以接戰。
同年八月,曹操親率大軍抵達潼關,與馬超等叛軍隔著關隘扎營,后與馬超在渭南交戰,擊破馬超軍。
建安十七年,蘇伯、田銀反叛,曹操派曹仁兼任驍騎將軍,督領七軍聲討田銀等人,曹仁一舉擊破叛軍。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攻破居巢,在須濡口擊退孫權后,留下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駐于揚州境內的居巢。
不久,曹操又命曹仁離開揚州境內的居巢,代征南將軍之職,駐軍樊城,鎮守荊州。
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宛城守將侯音反叛,生擒出逃的南陽郡郡長東里袞,在宗子卿的勸諫下,侯音釋放了東里袞,
隨后宗子卿逃出追隨東里袞集結殘余部隊,包圍了侯音,恰好此時,奉曹操之命前來討伐侯音的曹仁率大軍前來,兩支部隊同時進攻,宛城很快就攻下。
次年正月,曹仁下令屠城,并斬守將侯音,然后帶軍回到樊城,正式拜為征南將軍。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親自率軍攻打曹仁據守的樊城,曹仁命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等,駐防樊城之北。
時至八月,聯綿大雨,漢水決口泛濫,于禁龐德的軍隊全部覆沒,于禁跟各將領登上高處躲避洪水,關羽乘坐大船猛烈攻擊,于禁等人投降。
龐德奮戰不敵,部署全部投降后龐德乘坐小船逃走,準備去投奔曹仁,途中被關羽生擒,龐德拒不投降被關羽斬首。
關羽乘勝再次猛攻樊城,城墻在大水中被侵蝕,有些地方開始崩壞。
有人有人勸說曹仁趁還未被包圍應連夜出逃,汝南郡長滿寵認為山洪不會持久,并且關羽不會向前推進,如果逃走將會失去黃河以南的領土,應該堅守到底。
“曹仁贊同,于是把白馬沉入水中跟全軍盟誓,同心固守。”
“此時,城中能作戰的部隊只有數千人,關羽在城外包圍,內外消息完全斷絕。”
“不久,曹操命徐晃救援曹仁。當時關羽駐扎在偃城,徐晃就近扎營挖掘壕溝,故意顯示將會一直挖掘到偃城之南,切斷關羽部將的后路,關羽部將燒營退兵。”
“徐晃得到偃城,但是兵力不足以解樊城之圍,于是射箭傳書,讓曹仁讓他知道外有救兵,用以穩定軍心。”
“曹操親自帥大軍,從洛陽出發準備南下援救曹仁,侍中桓階勸諫曹操親征會適得其反,曹操接受建議,駐軍摩陂,先后派出殷署、朱蓋等十二支部隊增援徐晃。”
“勢稍退后,徐晃等人從外圍進攻關羽,曹仁得以擊潰敵軍突出重圍逃出來,關羽率軍退走。”
“漢獻帝延康元年,曹丕即位為魏王,拜曹仁為車騎將軍,統率荊、揚、益州軍事,進封陳侯,增邑二千,并前總數三千五百戶。”
“孫權派將領陳劭占據襄陽,文王詔令徐晃、曹仁討伐,得勝后進駐襄陽,派將軍高遷等徙漢水之南的未開化之民到漢水之北。”
“次年,文王遣使拜曹仁為大將軍,不久,升任大司馬,執掌軍事大權,駐軍合肥。”
“魏文帝黃初三年九月,曹丕派曹仁率軍至濡須。”
“同年十月,與孫權談判決裂,曹丕親自南征,撤銷郢州,恢復荊州。”
“黃初三年,曹仁率步騎兵共數萬人攻擊濡須,聲稱打算先攻擊東方的羨溪,成功引誘東吳裨將軍朱桓分兵增援羨溪。”
“朱桓軍隊剛開拔,曹仁直撲濡須,朱桓援軍折回卻已來不及,曹仁大軍已經到達,朱桓決定以逸待勞,用主動控制被動,朱桓拔下城頭旌旗,停止擊鼓,用來引誘曹仁。”
“曹仁派曹泰直接進攻濡須城,又派將軍常雕、王雙乘巡邏快艇襲擊中洲。”
“散騎常侍蔣濟認為敵人盤踞在西岸,船艦都在上游,而大軍深入中洲,這是自取滅亡。”
“曹仁堅持,親率一萬人留守橐皋,作為曹泰后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