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袁氏兄弟能夠和睦共處,很難派兵平定,如今袁氏兄弟內訌,應該趁亂派兵攻打,這是平定天下的好時機。”
“于是曹操采納荀攸的主張,答應與袁譚和親,并派兵攻破袁尚,后袁譚反叛,荀攸隨軍于南皮斬殺袁譚。”
“冀州平定后,荀攸因功被封爵為陵樹亭侯。建安十二年,曹操對部將論功行賞,增加荀攸四百戶封邑,共享有七百戶,后轉任中軍師,魏國剛建立時,出任尚書令之職。”
“建安十九年,荀攸跟隨曹操南征孫權,中途病逝,終年五十八歲。”
“曹操對荀攸的離世十分傷心,痛哭流涕,并認為他與荀攸相識二十余載,他沒有任何可以非議的地方。”
“因長子荀緝早亡,由次子荀適襲爵。魏帝曹芳時期,追謚荀攸為敬侯,”
“正始五年十一月,魏帝曹芳下詔,令荀攸配饗太祖廟廷,享受祭祀的權力。”
蘇軾:斬殺顏良這一戰成為白馬之戰,乃官渡之戰的前哨之戰,有點類似于后來曹操和劉備爭奪漢中時候,馬超和張飛主導的下辯之戰。
那一戰,馬超和張飛全部戰敗,可他們卻逃走了。
而袁紹這一戰,卻導致顏良和文丑兩大戰將直接殞命。
曹操與袁紹的大戰,爭奪北方的領導權,其實是沿著黃河展開的。
比如說官渡,袁紹要進攻曹操,人員和裝備,還有兵馬和糧草,就一定要渡過黃河。
這在古代,絕對是一件系統而龐大的工程,要知道,黃河雖為中華民族母親河,可脾氣卻一直不太好,一直是“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
那么,黃河容易渡河的地方,就被修建了渡口,比如官渡之戰爆發地“官渡”其意就是官方的渡口之意,顏良被斬殺在白馬,而白馬在黃河的南岸,曹操轄下,也是一個重要的渡口。
顏良奉命攻打白馬,目的是掩護主力部隊渡河。
就像是街亭之戰,馬謖奉命防守街亭,街亭一旦失手,那么曹魏的援軍將能源源不斷進入攏右,且兵力占據優勢,這仗等于是沒法打。
同樣,如果袁紹能攻克白馬,建立起前進基地,那么后續主力部隊能從容渡河,插入曹操的地盤,這仗將很難打。
所以曹操想不輸,必須全力阻止袁紹大軍渡過黃河。沮授說顏良“良性促狹”,這點倒是真的,不然他不會一路狂奔,直插白馬。
可白馬為要塞之地,盡管顏良進軍迅猛,可這非平原之地的突襲,白馬曹軍守將劉延選擇了據城堅守,并急告求援。
他直接了當地指出,敵眾我寡。要援救白馬,不能這么直接了當地殺過去,很容易變成袁紹的“圍點打援”,反而讓自己陷入被動。
白馬渡的上游還有一個小渡口—延津渡口。我們完全可以大張旗鼓,從延津渡口插入到袁軍地盤,去切斷顏良軍的后路。
由于顏良的冒進,袁軍肯定是忌諱這點的,必然會出大部隊去阻擊我們,但我們并非是去切斷后路的,
而是佯攻吸引袁大分兵,他的阻擊部隊一過來,我們就裝作計謀被識破,趕緊撤退,
如同當年的孫臏一樣,與魏武卒一交手就立刻敗退,吸引起阻擊部隊渡河追擊。
人家覺得我們是圍魏救趙,其實我們主攻的方向還是白馬,當顏良他們覺得我們派出的部隊少,而且主攻部隊偷襲失敗。
他這邊必然放松警惕,加大對白馬的圍攻,而疏忽防守。
這時候,需要的是突將集中優勢兵力突襲,定一舉擊潰顏良所部。
實際上,袁軍果然上當了,分出很大一部分兵力讓文丑去阻擊曹操的“切后路”部隊。
事情真如荀攸所料,袁軍如此行動,這時候,就輪到關羽和張遼率領的突襲白馬的部隊發揮作用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