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三國名將換主公,就像現在公司白領跳槽一樣隨便,我們甚至可以說比跳槽還簡單:
所謂的魏蜀吳三國,其實是大漢總公司下屬的以曹操為經理的“魏王分公司”、以劉備為經理的“漢中王分公司”、以孫權為經理的“吳王分公司”
不管有沒有得到大漢天子劉協批準,他們都自稱是大漢諸侯王。
曹操先為武平侯,后為魏公、魏王,劉備先為宜城亭侯、左將軍領豫州牧,后為漢中王、大司馬;
孫權先為會稽太守、討虜將軍,后為車騎將軍領徐州牧、吳王——孫權獲封吳王、加九錫,那都是魏王曹丕在建安二十五年用劉協的名義冊封的。
既然曹操、劉備、孫權都自稱“漢臣”,其手下被俘后改換門庭,也就沒有什么心理障礙了,
我們細看蜀漢五虎大將和五子良將的履歷,就會發現“從一而終”的其實只有兩個,那就是張飛張翼德和樂進謙,其他八位,都曾換過主公。
五虎大將之首關羽在徐州下邳被俘后在曹操手下當了偏將軍、漢壽亭侯;馬超曾經依附張魯并差點成為張魯的女婿;
黃忠并不曾與關羽戰長沙,這位劉表部下中郎將,在跟隨韓玄投降劉備之前,也曾被曹操封為假行裨將軍;
趙云一開始是公孫瓚的部將,這一點大家都知道,就不用細說了。
五子良將在中的排序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這五人除了樂進是在曹操起兵時就一直跟隨,其他四位都是“轉投”而來,其中張遼換主公的次數最多:
“并州刺史丁原以遼武力過人,召為從事,使將兵詣京都。何進遣詣河北募兵,得千余人。還,進敗,以兵屬董卓。卓敗,以兵屬呂布,遷騎都尉。太祖破呂布于下邳,遼將其眾降,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五子良將其他三位中的于禁原本是濟北相鮑信手下,張郃與顏良文丑高覽并稱袁紹“四庭柱”,徐晃是楊奉部將——楊奉先為李傕部將,后又依附袁術、呂布,后被劉備誘殺。
五虎大將和五子良將只有樂進和張飛沒有換過主公,但張飛娶了夏侯淵的侄女,也曾跟隨劉備依附曹操,并受封中郎將,所以他跟曹操似乎也算親戚關系。
張飛自然是不會背棄劉備而降曹的,趙云跟劉備結識于患難之中,心如鐵石,也不會背叛,
但馬超黃忠可就難說了,至于關羽,那是不用說的:“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
關羽被俘后替曹操打仗,那是因為當時曹操還是大漢武平侯、大司空,他打袁紹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之后樂進又擊敗了劉備手下的臨沮長杜普、旌陽長梁大。”
“他因多次軍功而累遷討寇校尉、游擊將軍、折沖將軍,受封廣昌亭侯。”
“建安十九年七月,樂進跟從曹操征討孫權,獲假節。”
“之后曹操兩次給他增加食邑,升他為右將軍。”
“建安二十三年,樂進逝世,謚曰威侯。后世將樂進稱為曹魏“五子良將”之一。”
“正始四年七月,樂進配享曹操廟庭。”
“東漢權臣兼曹魏奠基者曹操評價樂進武藝高強,計劃周全,品質忠貞,操守高潔,每次征戰,都作為表率身先士卒,奮力拼殺。”
“樂進是陽平郡衛國人,個子矮。”
“一開始在曹操軍隊里面擔任一名小吏,曹操派他回老家招募士兵,樂進招募到了一千多人,回來后擔任軍隊里面的假司馬和陷陣都尉。”
“后來跟隨曹操到濮陽攻打呂布、到雍丘攻打張超和到苦縣攻打橋蕤的過程中,樂進都因為率先登城立下戰功,被封為廣昌亭侯。”
“又跟隨曹操在安眾討伐張繡,在下邳包圍呂布,在射犬攻打眭固,在沛郡攻打劉備,都獲得勝利,被封為討寇校尉。”
“之后又渡過黃河攻打獲嘉城,還在官渡之戰中斬殺袁紹的大將淳于瓊。”
“官渡之戰之后,跟隨曹操在黎陽攻打袁譚和袁尚兄弟,斬殺了大將嚴敬,升任游擊將軍。”
“率兵攻打黃巾軍,平定了樂安郡。跟隨曹操平定了鄴縣,再到南皮攻打袁譚,樂進又搶先登城。”
“公元206年,樂進單獨率兵攻破雍奴城。曹操給漢獻帝上奏,表彰樂進、于禁和張遼,奏疏上三人有勇有謀,征戰身先士卒,帶兵紀律嚴明,作戰決策正確,應該論功行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