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聽從他的計策,曹真率軍出發征討蜀國,曹叡親自前去為他送行。”
“同年八月,曹真率軍從長安出發,僅友子午道向南進入蜀國境內;”
“大將軍司馬懿率軍沿漢水溯江而上,兩軍約定在南鄭縣會合;”
“其他的幾路軍隊,有的從斜谷道南進,有的從武威郡入蜀。”
“碰上大雨連續下了三十多天,加上入蜀的棧道被洪水沖斷,同年九月,曹叡下詔讓曹真等人率軍退回長安。”
“當初曹真與本家曹遵、同鄉朱讚一起追隨曹操。”
“曹遵、朱讚都早死,曹真憐憫他們,向朝廷請求從他的封邑中分出一部分,封給曹遵、朱讚的子孫。”
“曹叡下詔嘉許,分封曹遵、朱讚的兒子為關內侯,封邑各一百戶。”
“太和五年,曹真患病,從長安返回洛陽,曹叡親自前往其府邸探望病情。”
“同年三月,曹真病逝,追謚為元侯。曹真的兒子曹爽繼承了他的爵位,曹叡又下詔封曹真的五個兒子曹羲、曹訓、曹則、曹彥、曹皚為列侯。”
“正始四年,魏帝曹芳下詔,曹真等曹操時期的已故將軍,配祭魏武帝曹操的廟庭。”
蘇軾:因為直至曹真去世后,司馬懿這才成為對抗諸葛亮的人選。
可惜那仗打得這叫窩囊,啥穿女人衣服,啥畏蜀如虎,啥死諸葛嚇走生仲達……跟曹真對抗諸葛亮時一比,明顯差了一個等級。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為何數萬人馬,卻被陳倉的郝昭,用幾千人就擊退了首功就是曹真。
終結趙云不敗神話,擊退諸葛亮后,曹真就敏銳意識到,諸葛亮必然還會進犯,而陳倉就是攻擊重點。
于是他提前命陳倉守將郝昭,加固城池做好準備。這才搞得諸葛亮面對陳倉時,數萬大軍連挖地道的辦法都用上了,卻就是不能得手。
這叫啥最起碼也叫料敵之先吧。再對比司馬懿對抗諸葛亮時被揍得慘樣,誰是真正的三國名將,兩人差距有多大,已經一目了然了。
真正的牛人,不是等出現了問題之后,才出來耗費資源,卻顯擺了自己。而是能提前預判,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收益。
司馬懿面對諸葛亮時,采取趴窩裝死策略,氣瘋了手下,幾乎要翻了天。搞得司馬懿玩一把千里求旨,高舉皇上大哥的圣旨,堵下屬的嘴。
再看曹真當統帥時,則是“與將士同勞苦,軍賞不足,輒以家財班賜,士卒皆愿為用”。
也就是說,曹真擁有絕對權威,受到了手下的普遍擁護和愛戴——差距是不是再一次拉大
同時,曹真還是第一個意識到,不能任由蜀漢這么鬧騰,主動權應抓在自己手中的曹魏名將。
于是,在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失敗后,曹真就上書曹叡:應該攻擊蜀漢,把戰火燒至蜀漢境內。
不能總讓諸葛亮,跑咱曹魏家里,砸鍋摔碗。蜀漢小國,經不起咱蹂躪。
曹叡大喜,就這么辦了,并親自給曹真踐行。
可惜,時也命也,曹真的這次主動出擊,由于遭遇到了大雨,“伊、洛、河、漢水溢”,最終不得不無功而返。
也恐怕正是因在這次出征中,曹真受了風寒,回來后不久,一代名將曹真,便病逝了。
曹真無論平河西,替曹丕打通西域道路,還是為曹叡對抗諸葛亮,都取得了完勝。
而究其原因恐怕就在于:諸葛亮太耀眼,司馬懿又太黑洞。
曹真由于活得短,夾在這兩位極致人物中間,又生出來一位草包兒子曹爽,只能無奈嘆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