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陳泰、尹大目等人奉司馬懿之命,前往高平陵對曹爽進行誘降,與此同時,勸說曹爽兄弟不要離開都城的大司農桓范,”
“則親自到高平陵力勸曹爽攜皇帝到許昌,以勤王募兵之名義,集合兵力對司馬懿集團進行反擊。”
“但曹爽最終還是向司馬懿投降,選擇與曹芳一同返回洛陽。”
“曹爽兄弟在政變后被免職,以侯爵身份回到府第,司馬懿對曹爽兄弟加以軟禁,在曹爽府第四角起高樓日夜監視。”
“但在審訊中,黃門張當供稱曹爽和何晏等人意謀反,曹氏家族、“臺中三狗”等近臣獲三族之刑,曹爽家族出嫁的姑姑姐姐亦遭禍及。”
“曹氏宗族經此一事,幾乎斷絕。嗣后,蔣濟因曹真有功,不欲其絕后,提議將曹真族孫曹熙封為新昌亭侯,為曹真家族留存后嗣。”
“此次政變及其導致的曹氏集團遭滅族的后果在曹魏政權實權更迭的過程中有較大的影響。”
“司馬懿因這次政變,剪除了以曹爽為首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勢力。”
“自此,曹氏宗室已基本上退出政治中心,司馬氏掌控了曹魏朝政。”
蘇軾:在刻板印象中,曹爽一直是一個毫無能力和智商的宗室子弟的形象。
然而,歷史上的曹爽卻并非如此的“臉譜化”。
在和司馬懿同朝為托孤大臣以后,年輕的曹爽隨即就開始了他一步步的行動。
他在一方面對司馬懿擺出一副尊重謙卑的面孔同時,卻在不動聲色的剪除司馬懿的勢力和權柄。
他說服皇帝曹芳尊司馬懿為太傅,讓其位列“三公”的同時卻失去了實權。
對于司馬懿的“小圈子成員”,曹爽也沒有放過,比如執掌禁軍大權的司馬懿親信蔣濟,
就在曹爽的運作下將其供上了太尉的高位,和司馬懿“平級”同為三公,卻奪走了其禁軍的指揮權。
如此溫水煮青蛙的方式,讓司馬懿一方可謂是有苦難言。
另一方面,曹爽也在加緊扶植培養自己的勢力。
首先是大力提拔重用曹魏宗室子弟,比如曺羲被任命為中領軍,曺訓為武衛將軍、曺彥為散騎常侍等等,徹底掌握了朝廷禁軍的力量。
其次,是一些所謂的名士,如何晏之流,也被曹爽委任以尚書的要職,可謂在文官武將方面都扶植了一批自己人,從而排擠了司馬懿的勢力。
而司馬懿面對咄咄逼人的曹爽一度選擇了深居簡出,韜光養晦,甚至不惜與自己的老婆張春華演雙簧裝病來避曹爽的鋒芒。
由此不難看出,曹爽還是具備著一定的政略和手腕的,對權力的運作也算有一定的水準。
而司馬懿居于下風之后,曹爽更是單獨把持了朝政,史載“專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樹親黨,屢改制度”,
可以說此時的曹爽風光到了極點,而且由于其皇族宗室的身份,可謂更是多了一份理所當然的底氣,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與一千多年后清朝的“皇父攝政王”多爾袞有一定的類似之處。
然而,比起一直到死都牢牢把持朝政的多爾袞,曹爽這個“老前輩”卻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
究其本質,曹爽到底還是一個養尊處優的宗室子弟,作為昔日大將軍、大司馬曹真的愛子,算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一生下來就是一條鋪好的大道,可謂贏在了起點。
這種環境里成長起來的曹爽,最嚴重的缺點就是缺乏歷練,政治斗爭經驗嚴重不足,尤其是是缺乏應對復雜局面尤其是大場面的能力和經驗。
而他的對手,又恰恰是政戰兩道都無比老練毒辣的司馬老賊,實在完全不對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