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登真不愧是位通才,連對戰爭心理學也是深有心得。
因為前次攻打匡琦的孫軍大意,遭受陳登奇襲,這次的主帥孫權很謹慎。
但正是這份謹慎,也是可以利用的。
陳登和上次反其道而為之,利用孫軍的這次謹慎,故布疑兵。
果然,匡琦城外的孫權上下,看到了那宛如行軍的長蛇火光,真以為曹操的援軍到了。
想必孫軍攻打匡琦城,也有了段時間,有些疲憊。加上上次慘敗的陰影,或許還有對年輕的孫權才能的不信任因素,孫軍望火驚恐自潰。
“陳矯后來又歷任彭城、樂陵太守及魏郡西部都尉。”
“一次,曲周縣有一位百姓因父親患病,未能治愈,于是獻牛為祭牲來作禱告,結果被縣令處以死刑。”
“陳矯知情后,認為此人是一名孝子,便下表赦免其罪。”
“不久后,陳矯升任魏郡太守。”
“當時郡中訟獄事案繁多,被囚禁的犯人數以千計,而且過了幾年仍保持著這種情況。”
“陳矯認為周代有三典,漢初有三章之法,可見國家必須在刑典方面有所根據,才能作出妥善的裁判及執法。”
“如今為了免卻判決罪名方面的繁務,竟將所有犯人一概囚禁起來,而從沒想過長期囚禁犯人所積累下來的其它問題,實在是很荒謬的事情。”
“陳矯于是憑自己的力量,將郡中所有罪狀都逐一驗證,并即時作出了合理的裁決。”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曹操引大軍西征馬超,陳矯奉命擔任丞相長史。”
“曹操班師后陳矯再次回到魏郡,轉任丞相西曹屬。”
“后來又隨軍進攻漢中,回朝后遷任尚書。”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曹操逝世。在鄴都的群臣都認為要讓太子曹丕襲曹操爵位的話,必須等待一份天子正式的詔命才可實行。”
“陳矯卻提出異議:“大王在外逝世,天下都感到惶懼。”
“太子(指曹丕)應該放下哀痛立刻繼位,來安定天下之心。”
“而且大王的其它兒子亦在附近,如果不立即行動的話,可能有人萌生異心,讓彼此間的秩序出現混亂,如此那社稷將會面對重大危機。”
“于是陳矯設置應有的禮儀后,便假借卞夫人的命令讓曹丕襲爵,并大赦天下。”
“曹丕事后便說:陳季弼即使在面對如此重大事變當中,仍能表現其明略過人的一面,可以說是一時俊杰!”
“同年,曹丕篡漢建立魏國,陳矯負責吏部的事務,封高陵亭侯,遷尚書令。”
“公元226年(太和元年),魏明帝曹叡繼位后,陳矯進爵為東鄉侯,食邑六百戶。”
“一次,曹叡乘車到尚書臺門前,陳矯見明帝親臨,便出門跪迎,并問曹叡有何見諭。”
“曹叡說:朕只是想查看一下文書而已。陳矯聽罷便回應:這些文書是臣的職分所在,而不是陛下您所應了解的事情。”
“如果是臣做得不稱職的話,就請陛下罷免臣的職務。陛下最好回去吧。”
“曹叡聽到陳矯的話后,感到慚愧,便乘車回宮。可見陳矯為人非常耿直。他后來遷升任侍中、光祿大夫。”
“公元237年(景初元年),陳矯升任司徒。同年七月,陳矯逝世,謚號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