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逵字梁道,初名衢,后改名逵,出生于河東郡襄陵縣。
他是西晉大臣賈充之父,同時也是晉惠帝皇后賈南風的祖父。賈逵是三國時期曹魏大臣、將領。
賈逵先后進入政府擔任郡吏,歷任縣長、郡守。
漢末時期,他進入丞相曹操的府中任主簿,并得到曹操的信任。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陽,賈逵積極主持了喪事,堅決排除秘密不發喪的議論,及時舉行了曹操的葬禮,并保護了璽綬,帶領曹操的靈柩返回鄴城。
“曹丕任命他為鄴令,后又調任為魏郡太守。曹丕繼位后,任命他為豫州刺史,負責處理與孫吳的江夏一帶的軍事,并封他為關內候,后又進封陽里亭候。”
“太和二年(228年),賈逵與曹休、司馬懿一起對孫吳發動進攻,他率領滿寵、胡質等人從西陽出發,攻擊吳軍據點東關。”
“在曹休被吳軍圍困于石亭的情況下,賈逵成功擊退了吳軍,解救了曹休,并保全了魏軍的主力。”
“賈逵在任期間取得了不少政績,他組織民眾大力開發水利,改善了當地農田的灌溉條件,”
“同時還疏浚了中原地區的一些河道,開通了長達兩百余里的運河,為交通運輸提供了便利,因此被世人稱為“賈侯渠”。”
“太和二年(228年),賈逵在任上逝世,享年五十四歲,被追贈謚號為肅侯。”
“賈逵去世后,他為豫州吏民所懷念,他們刻制了他的石像,立起了碑文,建立了祠廟,以此記念他的功績。”
“賈逵世為著姓,但少孤家貧,甚至冬天連褲也沒有。”
“有一次,他在妻兄柳孚家借宿,天亮后只好穿著柳孚的褲子走了。”
“建安七年(202年),袁尚封郭援為河東太守,派遣他與并州刺史高干,又聯絡南匈奴單于,三路兵馬聯合起來,在臨近牽制曹軍。”
“郭援攻打河東,所經城邑攻無不克,唯絳邑有賈逵堅守,怎么也攻不下來。”
“他就召南單于并軍急攻,賈逵勢單力孤,抵擋不住,城池即將被攻破。”
“這時絳邑父老為避免城破后被屠殺,于是只得向郭援開城投降,承認其為新太守,但也與郭援有約定,就是不能殺害縣長賈逵。”
“郭援早聞賈逵盛名,慕其才而想收用他,于是派兵將他抓來。”
“郭援見到賈逵后,要求賈逵向他這位新太守叩頭,賈逵不僅不叩頭,反而義正辭嚴地斥責。”
“郭援惱羞成怒,就下令將賈逵處死。絳邑的吏民聽到消息后,都站在城上高喊:”
“郭援左右的人也深為賈逵的氣節所感動,紛紛替他請命。郭援無可奈何,只得赦免賈逵。”
“在此戰爭之前,有一次,賈逵經過皮氏時,看到這里地形險要,”
“當絳邑城快要失守時,他先派偷偷地把印綬送還郡里,而且使人告知郡守要趕緊占據皮氏這座城。”
“郭援攻下絳邑后,準備繼續進兵。賈逵恐其先占領皮氏,于是以計策迷惑郭援謀士祝奧,郭援于是被拖延停留了七日。”
“郡守聽從了賈逵的意見,占領了皮氏城,才不至于全郡淪陷。”
“后來,郭援將賈逵囚于壺關,放在一個土窖中,用車輪蓋住窖口,并派人看守,準備適當時候再殺之。”
“當時有一個姓祝的看守,與賈逵非親非故,而聽到這些話后,敬佩其處于危厄之中仍能堅守節操,于是晚上偷偷地把賈逵放出來,幫他卻去掉了枷鎖送他逃走。”
“賈逵感恩,問其名,對方堅持不肯相告。直到郭援被打敗后,賈逵才知道救他的人叫祝公道。”
“后來此人因連坐要被斬首,賈逵用盡一切手段也無法相救,只好親自為他服喪。”
李白:曹軍最終擊敗且斬殺了郭援。其后郡里舉賈逵為茂才,被任命為澠池縣令。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陷鄴城,高干迫于形勢而降曹,被命為并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