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教化,體恤百姓;杜絕群臣拉幫結派,遏制同僚追捧之風。”
“太和四年(公元230年)七月,大司馬曹真上表請求討伐蜀國,從斜谷(今陜西眉縣西南)進兵。”
“陳群上表勸諫,認為當年曹闖從陽平關進兵攻打張魯,曾收割當地豆麥作為軍糧,張魯尚未打敗而糧食吃完;”
“如今勞師遠征,必定缺糧,而且斜谷地勢險峻,進退不便,運輸糧草更加困難,應該謹慎出兵。”
“曹叡聽從陳群的建議,但曹真接著又上表請求從子午道(今陜西長安縣南)進兵伐蜀,陳群再次列舉了出兵的種種不利條件,并且提到軍費開支的問題。”
“曹叡下詔把陳群的建議批轉給曹真參閱,曹真卻以此作為曹叡許可的根據,命令大軍出發。”
“大軍遠征,趕上連日大雨,陳群又提出應該下詔讓曹真撤回,曹叡聽從。””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二月,曹叡的女兒曹淑夭亡,被追封加爵,謚號平原懿公主。”
“陳群又上疏勸諫,認為人的壽命長短、生死存亡都是自然定數,按照古代的禮儀,八歲以下的孩子夭亡,不宜舉行葬禮;”
“何況公主夭亡,不到一歲,以成人之禮為她隆重下葬,讓群臣守靈服喪,有違古代的禮儀。”
“陳群又在奏疏中提及曹叡打算遷移宮殿,修筑別宮,耗費巨大,勞民傷財,不利于國家安定。魏明帝并沒有聽從他的勸告。”
“青龍年間,曹叡大興土木,修筑宮殿,耽誤了百姓耕種。”
“陳群上疏勸諫,認為當今天下大亂,百姓流離失所,戰事頻繁,將士勞苦,不宜增加百姓負擔;”
“何況吳蜀兩國都還未消滅,國家還未安定,當務之急應該鼓勵農耕,做好備戰,不宜勞民傷財。”
“曹叡不愿聽從,陳群又再說勸諫,最終曹叡還是減少了一些宮殿修筑的事務。”
“青龍四年(公元236年)十二月,陳群去世,被謚為靖侯,他的兒子陳泰繼承爵位。”
“曹叡追思陳群的功德,將陳群的封邑分出一部分,封他的另一個兒子為列侯。”
“正始四年(公元243年),朝廷下詔,陳群及其他曹操時期的已故舊臣,配祭魏武帝曹操的廟庭。”
蘇軾:從地理位置來看,徐州乃九州之一,地理位置也非常特殊,是兵家必爭之地。
最為致命的是徐州的四周沒有屏障守護,隨時可能出現四面受敵的局面。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北邊有虎視眈眈的袁術,西邊有越來越強的曹操,背后還有性格怪異的呂布。
按照劉備現在的實力去接管徐州,一定會遭到袁術的打擊。即便袁術沒有行動,但背后的呂布若偷襲,那也是防不勝防。
陳群從多個角度去剖析這件事,因此建議劉備還是慢慢積攢實力,等到足夠強大的時候再做打算。
可劉備哪里肯聽,還是把徐州拿到了手里。
接下來的事情不用多說了,劉備先是和袁術對峙,后被呂布偷襲,最終不僅徐州沒了,妻兒和關羽也被沖散落到了曹操的手里,可以說一夜回到解放前。
陳群看到劉備如此行事,心灰意冷,于是跟著父親躲了起來。
雖然此時劉備追悔不已,但陳群已離他而去,他也只能自認倒霉,這么厲害的一位人才,就這樣被他放走了。
陳群確實是一位善于審時度勢的人,當他認識到劉備的問題后,他馬上抽身,將目光對準了曹操。
當曹操攻破徐州后,躲在徐州城內的陳群帶著父親前來參拜。
曹操知道二人都是名士,也是以禮相待,并且委以重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