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師字子元,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
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馬師是曹魏權臣司馬懿的長子,晉文帝司馬昭的同母兄,晉武帝司馬炎的伯父,早年未曾入仕;
景初年間擔任散騎常侍,后又升任中護軍。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謀誅曹爽,司馬師協助父親,出謀畫策,后因功升任長平鄉侯,不久升任衛將軍。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八月,司馬懿病逝,魏帝曹芳任命司馬師為撫軍大將軍,參與輔政;
“次年司馬師升任大將軍,兼任侍中,錄尚書事,統率朝廷內外軍事,掌握曹魏政權。”
“司馬師主政后,任用賢能,整頓朝政;”
“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十二月,司馬師兵分三路伐吳,被吳國太傅諸葛恪率軍擊退;”
“次年四月,諸葛恪率軍入侵淮南,進圍合肥新城,被司馬師派遣毌丘儉、文欽擊退。”
“正元元年(254年),魏帝曹芳與太常夏侯玄等人密謀發動政變,打算廢黜司馬師,事情泄露,司馬師廢黜曹芳,改立曹髦為帝。”
“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正月,毌丘儉、文欽在淮南舉兵反叛;司馬師親率大軍平定叛亂。”
“司馬師眼睛患有瘤疾,在平定淮南叛亂過程中受到驚嚇,導致病情加重;”
“在回軍途中,司馬師病逝于許昌,終年四十七歲。”
“司馬師死后,朝廷追授其大司馬,謚號忠武。”
“其弟司馬昭受封晉王,追封司馬師為晉景王;其侄司馬炎稱帝后,追謚為世宗景皇帝。”
“吳國大臣張悌則認為司馬師平定叛亂、安定百姓,民心歸附,智勇兼備;”
“隋初學者虞世南也認為他被時人看重,可謂王佐之才。”
“但宋末元初胡三省、清朝學者趙翼認為司馬師竊奪權柄,廢立皇帝,是王莽、蕭鸞那樣的國家賊臣。”
“司馬師是曹魏權臣司馬懿的長子,年輕時有才略,善于結交名士,與名士夏侯玄、何晏齊名。”
“何晏認為天下能夠成就大業的人,就是司馬師。”
“當時夏侯玄等人因為被人告發,崇尚浮華虛名,被魏明帝曹叡罷官,司”馬師因為與他們交好而受到牽連,早年未能入仕。”
“司馬師娶曹魏征南將軍夏侯尚的女兒夏侯徽為妻,夏侯徽的母親是大將軍曹真的妹妹德陽鄉主。”
“魏明帝曹叡一朝,司馬懿頗受倚重;夏侯徽知道司馬氏有謀反的跡象,又因為她是曹氏一族的外甥,司馬師對妻子十分忌憚。”
“青龍二年(公元234年),司馬師將妻子夏侯徽鴆殺。”
“景初年間,司馬師擔任散騎常侍,后又多次升遷,擔任中護軍。”
“他設置了選用人才的法規,按功績推舉人才,令官吏們無法徇私。”
“正始八年(公元247年)母親張春華去世,司馬師便為母親守喪,獲得孝子之名。”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大將軍曹爽與兄弟等人隨行,朝中空虛。”
“司馬懿于是奏請永寧太后廢黜曹爽兄弟,趁機發動政變奪權,史稱“高平陵之變”。”
“司馬師協助父親司馬懿謀誅曹爽,并為父親出謀劃策。”
“為了保密,司馬懿十分謹慎,只與長子司馬師于密室中商議政變之事,連次子司馬昭都不知道。”
“司馬師當時控制的軍隊并不多,因此早在政變之前,司馬師就暗中蓄養死士三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