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在民間,隨時等候他的召集,而眾人都不知道這些死士的來歷。”
“弟弟司馬昭事先并不知道政變之事,等到即將行動時才被告知。”
“司馬懿又讓人占卜吉兇,司馬師非常鎮靜,坐臥如常,而弟弟司馬昭卻坐立難安。”
“到了發動政變的那天早晨,司馬師領兵駐扎在司馬門,安定內外,控制京城,而且軍隊整肅;”
李白:司馬懿對長子司馬師的表現十分認可。司馬懿奪權成功,軟禁了曹爽兄弟等人,獨攬朝政大權;
司馬師因功升任長平鄉侯,食邑千戶,不久升任衛將軍。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四月,曹魏司空王凌舉兵反叛,司馬師攜帶養子司馬攸,跟隨司馬懿出征王凌,平定叛亂。
8]同年八月,司馬懿病逝于洛陽,魏帝曹芳任命司馬師為撫軍大將軍,參與輔政。
次年正月,司馬師升任大將軍,兼任侍中,錄尚書事,持有節仗,統率朝廷內外軍事。
至此,司馬師完全接替父親司馬懿執掌曹魏軍政大權。
司馬師主政后,命令百官舉薦人才,明確朝中尊卑,體恤窮苦之人,清理頹廢無用的官員;
他任用諸葛誕、毌丘儉、王昶、陳泰、胡遵等軍事將領統率四方軍隊,又任用官員鄧艾、州泰、王基等人治理州郡,同時讓鐘會、夏侯玄、孟康等人參與朝議之事,一時之間朝野整肅、四方安定。
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四月,吳國皇帝孫權病逝,魏國意欲伐吳。
鎮東將軍諸葛誕建議司馬師集中兵力,進攻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和武昌(今湖北省武漢市),以扼制吳國的上流。
司馬師沒有采納。同年十二月,司馬師兵分三路伐吳,令征南大將軍王昶進攻南郡(今湖北省荊州市),鎮南將軍毋丘儉進兵武昌,諸葛誕與征東將軍胡遵率軍七萬大軍進攻東興(今安徽省含山西南方);
司馬昭以安東將軍的職位擔任監軍。吳國太傅諸葛恪率軍四萬人晝夜兼程,救援東興,擊敗諸葛誕、胡遵的軍隊,王昶、毋丘儉聽說東興兵敗,各自燒毀營寨撤退。
東興兵敗,朝臣議論紛紛,認為應該貶黜相關將領。司馬師表示是因為自己沒有聽從諸葛誕集中兵力的建議,才導致兵敗,與諸位將領無關。
司馬師為了穩定人心,寬恕其他將領的罪過,只是削減了司馬昭的爵位。
嘉平五年(公元253年)四月,吳國太傅諸葛恪率大軍二十萬進攻淮南,圍困合肥新城。
朝中大臣憂心忡忡,擔心吳軍分兵進攻淮泗地區,應該派兵多處防守。
司馬師認為諸葛恪剛剛執掌吳國朝政不久,為穩定自己的權力,一定會急于取得勝利,集結兵力攻打合肥新城,
不會分兵進攻,于是讓毌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率領重兵,在合肥新城抵抗諸葛恪的進攻;諸葛恪久攻不下。
毌丘儉、文欽請求率軍出戰,司馬師認為諸葛恪的軍隊輕裝遠征,身處絕境,其戰斗力一定很強,不宜出城交戰;
合肥新城小而堅固,應該據城堅守,以消耗敵軍。司馬師于是命令諸將,深溝高壘,閉城不戰。
兩軍相持數月,諸葛恪的軍隊攻打城池逐漸疲憊,士兵死傷大半。
司馬師于是命令文欽率領精銳部隊阻斷諸葛恪的退路,然后讓毌丘儉率領大軍緊隨其后發動進攻。
諸葛恪兵敗撤退,文欽半路阻擊,大破敵軍,斬首萬余級。
“正元元年(254年)正月,魏帝曹芳不滿司馬師專權,暗中與中書令李豐、光祿大夫張緝、黃門監蘇鑠等人暗中密謀發動政變,打算廢黜司馬師,改立太常夏侯玄為大將軍。”
“司馬師秘密獲知,派遣舍人王羨駕車前往迎接李豐,李豐迫于無奈,只得來見司馬師。”
“司馬師斥責李豐,李豐知道禍事來臨,于是口出惡言,司馬師大怒,命令士兵將李豐亂刀殺死;”
“隨即又下令逮捕夏侯玄、張緝等人,全都夷滅三族。”
“同年三月,司馬師逼迫曹芳廢黜皇后張氏,改立皇后王氏。”
“這次事件后,司馬師擔心有不測之變,于是在同年九月與郭太后合作,廢黜曹芳為齊王,另立東海定王曹霖的兒子高貴鄉公曹髦為帝,改年號為正元。”